•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大學雜誌》政治主張之研究-以1971年至1973年為中心

吳泰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七○年代初期,國內外政經情勢都出現了重大變化,台灣在經濟發展上已有一定的基礎,戰後成長的年輕一代知識份子,已逐漸成為社會的中堅,他們要求較多的民主與政治改革,同時,他們也主張擁護蔣經國接班,領導執政的國民黨進行「改革」。《大學雜誌》就在這種濃郁的改革氣氛下,因緣際會成為知識份子大聯合的基地。 《大學雜誌》始終站在「革新保台」的立場,宣揚民主政治的理念,被視為1970年代初期台灣民主運動的代表刊物,此一結果的發生,與台灣歷史的發展,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大學雜誌》本身的發展,一方面隱隱有接續五○年代《自由中國》追求民主憲政傳承的意味,另一方面,它的發展、主張,則又對台灣後來的民主運動,有準備、復甦的貢獻。所以,七○年代初期的《大學雜誌》,對於戰後台灣民主運動的開展,有其一定的貢獻與地位。 相較之前的《自由中國》,《大學雜誌》是第一份有系統地、且持續在談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的刊物,其核心人物,本、外省籍比例相當,亦與《自由中國》的編輯悉數為大陸籍的現象大為不同。筆者認為研究《大學雜誌》民主政治思想理念的內涵,將有助瞭解當時自由民主理念發展的限度與時代意涵。 一般認為《大學雜誌》最具有影響力的期間是1971至1973年。本論文也以此三年作為研究的時空範疇,主要的原因在於,筆者在閱讀整理後發現大部分的專論文章及研究成果均係以此段時間作為研究的時空範圍;另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筆者認為如將1973年張俊宏脫黨參選事件及相應的《大學雜誌》對選舉與反對黨的看法納入討論,對《大學雜誌》的政治主張應該可以有更為完整的觀察與探討。 基於前述的認知,可以發現以政治主張作為主軸,討論《大學雜誌》在戰後台灣史上的角色,仍有相當的意義。同時,在戰後台灣史的發展脈絡中,無論是其對民主自由思想的宣揚,或是激發知識青年對台灣國家前途的關心熱潮,七○年代初期的《大學雜誌》都有一定的地位與代表性。 至於論文的結構方面,除了導論及結論外,共分為5章。第2章係對《大學雜誌》興起及時代背景,乃至日後影響其發展的因素進行討論。其中包括七○年代初期美、中接近關係改善、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等的國際局勢的演變,以及在台灣的國民黨政府由蔣經國逐漸接掌政權、中央民意代表長期不改選的弊病等的國內因素。進而探討傾向自由民主,要求政治改革的青年知識份子的理念與宗旨,及其與改組《大學雜誌》的關聯。 第3章討論改組後的《大學雜誌》,其政治主張的發展。由於《大學雜誌》的思想及主張與現實政治的關係十分密切,因此,本研究打算先以《大學雜誌》與執政黨及官方的關係為主軸,從雙方的互動,依時序先後區分為友好期、緊張期、摩擦期、對立期等4個時期。從時空變遷與思想的互動上,掌握《大學雜誌》自由民主思想的脈動。並試著分析不同時期《大學雜誌》政治主張的特色。 第4、5、6章則以第3章研究的結論作為基礎,討論在不同時期,《大學雜誌》政治主張的特色與內涵。而章節的安排,大體上儘量依時序加以鋪陳,但也考慮到議題的相關性。第4章討論外交/中華民國前途問題;第5章則以青年知識份子問題(人才引用)/學生運動為研究的主題;第6章則以貫穿《大學雜誌》前後期的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問題/選舉問題/反對黨問題,作為討論的重點,進行分析。

Page generated in 0.013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