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改革開放後中共媒介市場化之分析-以上海解放日報為例

顧秦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自一九七八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施行改革開放至今,不僅在經濟上造就舉世矚目的經濟成長,相對的也對中國大陸的傳播媒介造成衝擊。在改革的過程中,被中共稱為「黨在政治上、理論上和思想上領導戰鬥的武器」的傳播媒介,隨改革範圍的擴大與深入,產生了顯著的變化。 一九九二年鄧小平視察南方經濟特區,發表宣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南巡講話」。緊接著,中共在十四大確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市場機制的引入,使中國大陸的新聞媒介,置身在和以往迥異的環境,新聞媒介組織和從業人員捲進市場經濟中,媒介的內容和形式,發生根本變化。 本研究想要了解「解放日報」如何一方面扮演中共黨報的身分,另一方面又如何在市場競爭激烈的上海報業中,謀求生存與發展,藉由一份黨報的轉型,來了解中國大陸媒介如何走向市場化?如何在國家堅持傳播仍是「黨的宣傳機器」與喉舌論之下,自謀生路,並在政治與經濟的角力中,呈現的面貌與發展,期能了解中共未來媒體的發展與動向。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分析上海解放日報市場化後在新聞報導內容、新聞寫作方式、廣告內容的轉變;以文獻分析法分析解放日報改革因素、市場化後廣告量、發行量與方式、以及經營方式轉變。 研究結果發現,解放日報,改革因素包括:受到黨中央的政治生態,要求新聞報導相適應變革、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進而客觀的要求新聞媒介發生變化。社會因素,社會逐漸多元化,民眾對於各種資訊的要求增多。媒介本身的因素,來自新聞從業人員觀念的轉變,促使新聞產生變革。 市場化的解放日報,在內容上經濟新聞增加,.新聞照片、圖表次數增加,版面趨向活潑、豐富。在新聞寫作方式上,評論類新聞減少、專欄增加。在寫作內容方面,強調與讀者的貼近性,但是市場化對新聞時效性影響不顯著,與市場化前相同。市場化對寫作目的影響不顯著,依然以宣傳性新聞為主。在廣告方面, 廣告量逐年增加,同時廣告內容反映市場經濟發展,家電用品、旅行社廣告增加, 廣告位置在報頭、報紙左下、右下多方並陳。在發行方面,由以往的郵局發行轉為郵發、自辦發行並存,並在各地設有分印點,發行量隨市場經濟轉變。在經營上,解放日報成為多角化、多元化經營,「以報業為主的多元化發展戰略佈局」的集團公司。 解放日報走向市場化的結果,從一個純粹靠黨養活、替黨宣傳的「宣傳喉舌」,轉變為一個在經濟上必須自負盈虧、自謀生路的商業機制。同時又必須扮演引導大眾輿論、傳播黨的資訊工具。因此將政治資訊軟化吸引大眾,或者將此類信息與其他信息分開,並提供政治新聞之外,多樣、多種類的信息。藉由滿足市場需求,營造政治輿論、提高黨的形象,使解放日報成為強調中國共產黨統治合法性的「黨營輿論公司」。
2

中國大陸新聞改革之研究 / THe study on media reforn in mailand China

陳皇寺, Chen, Huang-Sz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七八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提出「實事求是、解 放思想」的原則,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因此 ,從一九八○年初開始,中共黨內展開熱烈的討論,總結建政三十多年的 燕的重大歷史事件,尤其是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並戮力於「四化 」的建設,「新聞改革」也就是在「批判四人幫」和「宣傳四個現代化」 的時空背景下展開。到了一九九二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發展社會 主義的市場經濟」的概念,更進一步的將新聞信息產業推向市場競爭的環 境中,新聞媒體不再像過去能依靠販政府補貼過活,必須要靠販賣信息、 拉廣告的收入,維持媒體的運轉,使得新聞業必須更加朝商業化、市場化 的方向走。基本上,「新聞改革」是要處理三種關係:一是黨政與報紙的 關係,改變黨政對報紙的領導方式,為新聞改革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二 是報紙與讀者的關係。讀者是報紙的衣食父母,不是宣傳、教育的對像, 這種關係必須要確立起來;三是報社的關係,報社人員必需要打破吃「大 鍋飯」的心態,引進競爭機制,提升人員素質。「新聞改革」主要體現在 於三個面向的改革:一是新聞體制的改革,大致出現幾種領導體制,例如 :編委會領導的總編輯負責制、編委會和黨總書記共同領導制、社長和總 編輯「兩長制」、總編輯和總經理「兩總制」,但仍維持黨報的基本原則 ;二是新聞觀念的改革,主要是破除單一黨報思想、破除單一的宣傳思想 、破除單一的功能思想、破除單一的工具思想等:三是新聞業務的改革, 其走向是朝幾個方向:濃縮化和敏捷化、實用化和服務化、視覺化和特寫 化、連續化和深刻化。總的來說,目前「新開改革」的成就在於新聞編、 採、寫業務的改革上頭。經歷十七年的「新聞改革」過程,新聞媒介大致 有幾項發展:一、由政治性和商業性發展;二、由生產性和消費性發展; 三、由灌輸型和服務性發展;四、由單位型和集團化發展。未來「新聞改 革」的趨勢將朝幾個方向著手:一是繼續擴大新聞的信息量;二是繼續深 化報社的體制改革;三是報業將朝集團化發展;四是引進高科技的傳播技 術;五是廣告將成為媒體的經濟命脈。總結來說,中國大陸的「新聞改革 」只是在形式與內容上尋求突破,並未碰觸到體制革新的問題,其目標仍 是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是,也就是說「新聞改革」充其 量只是新聞業務上的改革,頂多推到新聞觀念的變革,新聞的內在結構仍 維持舊的體制沒變,但是新聞「商品化」、「市場化」後所帶來的內部結 構緊張,比如說意識型態性質和商業性質的競足,黨意和民意的分歧,指 導性和可續性的衝突等,都可能使「新聞改革」面對不同的環境和壓力, 迫使「新聞改革」必須接觸到體制革新的問題。

Page generated in 0.014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