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國工會聯合組織之研究 / The Study of Labor Union Organization in Taiwan陳永昇, Chen, Yeong-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名稱:我國工會聯合組織之研究
校所組別: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
畢業時間及提要別:八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論文提要
研究生:陳永昇 指導教授:王惠玲 博士
論文摘要內容:
台灣目前大部份為以廠、場為範圍組成之小規模工會,小規模工會力量有限,且受限於僱主管理權之干擾及工會經費、人材缺乏之限制,功能甚難發揮,極須依賴聯合組成能獨立運作且強有力之全國性工會協助其權益上之爭取。但目前以行政區域組成之各級總工會甚難發揮功能,而具大陸時期背景之工會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又不符合台灣目前的政治實況,嚴重阻礙聯合性工會之組成。
故自一九八七年開始即有甚多自主性工會陸續組成體制外之聯合會,如『桃,竹、苗』兄弟會、『全國自主勞工聯盟』、『勞工陣線』、中華民國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台北縣及其他縣市產業總工會相繼成立,而中華民國全國產業總工會亦在積極籌組中。故我國工會法第四十九條對全國性工會聯合組織籌組的嚴格限制實有加以檢討改進之必要。
本研究擬就工會運動及工會組織之發展及美國、日本、德國工會組織發展及工會聯合組織之主要特色提出探討,並就我國工會組織之發展及目前台灣地區體制內、體制外工會聯合組織之功能提出探討,並進而分析我國現行制度之缺失並提出改進建議。
全文共分六章,各章內容重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旨在探討本論文之問題所在,並說明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範圍與架構。
第二章:工會運動與工會組織結構,本章主要在探討工會運動及工會組織之理論、源起與發展,並說明工會組織結構與功能及其相互間之關係。
第三章:外國工會聯合組織之經驗,本章選擇以職業工會為發展特色之美國及以企業別工會為特色之日本及產業別工會為主之德國,就其工會聯合組織主要特質進行探討,以擷取其優點,作為本國修法之參考。
第四章:我國工會聯合織織現況,本章主要在探討我國工會聯合組織之發展背景、組織型態、組織特色。
第五章:深度訪談,本章乃對全國性工會聯合組織之全國總工會及省、縣總工會、產業及職業工會聯合會、體制外工會等各類型工會就目前我國工會聯合組織之功能發揮做深度訪談,以分析其利弊。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本章係針對我國現行制度之缺失提出改進意見。
我國工會聯合組織之研究
目 錄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目的……………………………………… 1
壹、研究背景……………………………………………… 1
貳、研究目的……………………………………………… 2
第二節、研究設計……………………………………………… 2
壹、研究方法……………………………………………… 2
貳、研究範圍與架構……………………………………… 3
第二章 工會運動與工會組織結構………………………………… 6
第一節、工會組織之理論基礎………………………………… 6
壹、工會組織之理論基礎………………………………… 6
貳、工會運動與工會組織之源起………………………… 9
參、工會運動與工會組織之發展…………………………10
第二節、工會組織結構與工會功能……………………………12
壹、 工會組織結構……………………………………… 13
貳、 工會組織之功能…………………………………… 15
參、 工會聯合組織……………………………………… 19
第三章 外國工會聯合組織之經驗…………………………………25 第一節、美國經驗………………………………………………25
壹、美國工會運動與工會組織發展沿革…………………25
貳、美國工會組織型態……………………………………28
參、美國工會聯合組織主要特色…………………………35
第二節、日本經驗………………………………………………37
壹、日本工會運動與工會組織發展沿革…………………37
貳、日本工會組織型態……………………………………39
參、日本工會聯合組織主要特色…………………………43
第三節、德國經驗………………………………………………45
壹、德國工會運動與工會組織發展沿革…………………45
貳、德國工會組織型態……………………………………46
參、德國工會聯合組織主要特色…………………………49
第四章 我國工會聯合組織…………………………………………53
第一節 我國工會組織發展沿革………………………………53
第二節 我國工會組織型態……………………………………65
第三節 我國工會聯合組織……………………………………73
第五章 我國工會聯合組織之實證調查……………………………81
第一節、實證調查基本架構……………………………………81
第二節、深度訪談分析…………………………………………82
第三節、訪談結論…………………………………………… 12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30 參考書目…………………………………………………………………....134
|
Page generated in 0.017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