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政府與私部門防治支出、環境政策制定以及環境顧志耐曲線

賴靜瑤, Lai , Ching-y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伴隨的污染問題,常可見到政府和私部門一同投入防治工作,Pearce and Palmer (2001) 發現OECD國家隨著經濟成長,政府逐步提高公共防治支出,而且各個國家私部門的防治投入仍然佔有相當比重。Seldon and Song (1994)、Antle and Heidebrink (1995) 和Komen et al. (1997) 等實證文獻曾提出「倒U字型」EKC成立的原因可能來自環境財為奢侈財,使得經濟成長過程中公共防治投入快速增加,污染才會逐步減少。雖然Pearce and Palmer (2001) 實證OECD國家公共防治投入的所得彈性確實大於1,可是Kriström and Riera (1996) 發現許多國家對環境品質改善之願付價值的所得需求彈性值介於0到1之間,環境品質實為正常財而非奢侈財。鑒於相關實證資料的矛盾,本文從政府公共防治決策過程,了解環境品質所得需求彈性與公共防治投入所得彈性大於1的關聯,以連結環境品質所得需求彈性與EKC成立的關聯。本文證明無需奢侈財的偏好條件,而僅需環境品質偏好為正常財,以及防治技術滿足規模報酬遞增或固定,平均所得提高,消費者對環境品質的主觀願付價格高於客觀代價,模型預期政府將不斷提高防治費率,平均所得水準和防治費率同步增加,公共防治投入的所得彈性必定大於1,污染量終會減少並趨向於零。 實證研究指出並非所有種類污染物的污染水準與平均所得關係,一定呈現「倒U字型」關係,而過去理論模型單從消費者對於環境品質偏好條件,或是單從污染物防治技術是否具備規模報酬遞增,仍不能完全解釋不同污染物與所得關係的差異性。本文強調必須將經濟成長帶動所得分配變化對污染的間接效果納入,有助於釐清不同種類污染物與所得關係的差異性。首先,所得分配固定不變而平均所得提高,只要滿足環境品質偏好為正常財,以及防治技術滿足規模報酬遞增或固定,平均所得對污染的直接效果為「倒U字型」。再則平均所得固定不變時,只要消費者對環境品質的偏好為正常財(而非奢侈財),所得分配改善,經由多數決投票決定均衡費率反而調降,污染隨之增加。考量高所得國家經濟成長帶動所得分配改善 (即顧志耐曲線存在) 的間接效果,不同污染物面對相同的所得分配變化,唯一的差異僅是防治技術的不同。防治技術之規模報酬遞增並不保證平均所得對污染的淨效果為「倒U字型」,而必須該污染物防治技術之規模報酬指數很高,直接效果大到足以抵銷間接效果,淨效果才可能為「倒U字型」。 另外,本文探討為何世界各國普遍有公私部門同時投入防治的現象,以及研究公共防治支出對私人防治投入產生排擠或排入效果的機制。模型發現無論政府和私部門的防治要素是否為互補要素 (complementary inputs) ,政府和私部門的最適防治投資都不為零。假若私部門增加設備無關乎提升公共防治設備之效能,公共防治增加,將對私人投資產生排擠效果。假若私部門增加設備可以提升公共防治設備之效能,公共防治對私部門防治投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或排入效果,端看該國對於環境品質的重視程度。 政府環境政策制定與私部門防治投資決策的互動息息相關,環境政策的成效實有賴私部門是否願意配合投入防治設備。一旦公共支出對私人投資具排入效果,政府傾向事前宣布較高費率,期望刺激私人投入防治,待事後私人已經投入防治設備,政府則有誘因調降費率。反之,假若公共支出對私人投資具排擠效果,則政府傾向事後再調高費率。只要政府落實事前宣布政策,在符合實證支持的技術條件,污染與平均所得的關係為「倒U字型」的環境顧志耐曲線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以下簡稱EKC) ,若缺乏機制督促政府落實事前宣布政策,且消費者理性預期政府背離意向,當動態一致性 (dynamically consistent) 費率低於事前宣布政策的費率,則執行動態一致性費率所對應的EKC將高於政府確實執行事前政策之EKC;若動態一致性費率高於事前宣布的費率,環境政策的動態不一致反而使得EKC降低。

Page generated in 0.023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