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熟悉的異國之聲-「日本流行歌」在台灣的傳唱(1928~1945) /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popular songs in Taiwan (1928~1945)

陳堅銘, Chen ,Jian 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從1928年(昭和3年)ビクター第一回發售的曲盤<波浮の港>,開啟了日本流行歌時代,首先掀起的是<東京行進曲>的旋風,接著是<酒は淚か溜息か>、<島の娘>,到了<東京音頭>,臺灣也陷入了「音頭」的風潮。盧溝橋事變後,軍歌當道,流行歌不得不迎合而產生了軍國調歌曲,另外「大陸旋律」的作品自成一格。日本流行歌主要藉由新大眾媒體蓄音器與曲盤、放送、映畫向臺灣傳播,同時也促成臺灣本地流行歌的發展。 日本流行歌傳播到臺灣來,首要途徑是蓄音器與曲盤的普及,整理《臺灣外國貿易年表》和《臺灣貿易年表》相關統計資料加以分析,1911年(明治44年)到1914年(大正3年)有一段成長期,正符合「日蓄」成立後蓄音器與曲盤的消費熱潮,接著從1929年(昭和4年)到1932年(昭和7年)急速成長,正符合流行歌產生的時期,在1937年(昭和12年)最高峰後滑落,則是受到中日全面開戰「自肅」情形下的結果。日本流行歌發展初期,臺灣的映畫館不多,到戰爭時期才有顯著成長,傳播功能需打折扣,到了戰爭時期才有所改觀。在臺灣雖然放送聽取加入者佔總人口比例很少,但是只要一台收音機,實際聽到的人數必多過聽取加入者,雖然流行歌在放送節目中佔的比例不高,但是有放送協會宣傳刊物、各地報紙的節目表,按圖索驥,對於聆聽日本流行歌多多少少有幫助。其中就在臺日人而言,接受程度較高,除了具有聆聽歌詞在語文上先天的優勢之外,反映在蓄音器與曲盤的擁有、放送的收聽、映畫的觀看的情形也可證明。就臺灣人而言,接受程度不如在臺日人,但是到過日本本土經驗者如留學生,生活在都市、懂日語、有一定教育程度或是各州郡部據經濟實力者接受程度較高,而這些人正是戰後在臺灣日本流行歌演變為「日曲臺詞」流行歌的潛在因子之一。

Page generated in 0.020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