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論《俱舍論》及《成唯識論》的 見道理論差異及其原因 / On the Different of Path-Seeing (Darśana-mārga) Theories by Abhidharmakośakārikā and Cheng Weishi Lun莫凱輝, Mo, Kai 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將就佛教修行五道中的見道進行討論。首先本文討論了有漏凡夫如何首次生起無漏法的問題:說一切有部傾向於主張無漏法可以由有漏法生起,而瑜伽行派則主張有漏法和無漏法異質,無漏法需要從無漏種生起。由於此種差異,雙方在種姓問題的態度也不盡相同。
本文接著指出:在見道位中,說一切有部所描述的見道狀態,傾向於有分別的見道。主要原因是,說一切有部認為見道相關的智皆為「見性」(推度性);迅速切換所緣和無分別的思維模式存在矛盾;瑜伽行派也認為說一切有部所述的見道屬於後得位。而瑜伽行派將見道分為了根本位及後得位,見道被分為了無分別及分別安立兩個階段。兩派在此問題的差異,主要來源於兩派對見道所觀真理的差異。
最後,說一切有部認為見道有十五心,瑜伽行派則認為有十六心。瑜伽行派從基礎上迥異於說一切有部,在將見道分化為根本及後得之後,說一切有部在見道為十五心或十六心的問題上的基礎已被瓦解。另外,說一切有部認為見所斷煩惱及修所斷煩惱的主要差別是兩者是否產生自「我執」,若是則為見所斷煩惱,若非則是修所斷煩惱。瑜伽行派則更注重煩惱現行及習氣的差異,若是現行則為見所斷煩惱,若是習氣則為修所斷煩惱。
|
Page generated in 0.023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