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行為治療中電擊與靜電按摩的交互運用對減低焦慮行為的效果劉燦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外國盛行已久的行為治療法中的正強化與懲罰的交相運用,在我國是否亦然可行,順便分析其效果是否亦有男女性別上的差異,及治療與性別有無交互作用的存在。
因此本研究的假設是(1)電擊與靜電按摩交互運用,對減低焦慮行為無顯著的效果。(2)男女生在接受電擊與靜電按摩的交互處理後,其效果無顯著的差異。(3)電擊、靜電按摩與性別二個因素沒有交互作的存在。
研究的對象是以接受柯氏性格量表第六項測驗後,其結果有在一個標準差以上的,並徵得受試者同意後,方列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組,男女各20,共40名。再以隨機取樣分析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接受治療,控制不接受任何處理。實驗設計採用2×2多因設計。
四週以後,無論實驗組或控制組均須接受後測,再以前後測的差(gain score)做為分數,根據蓋瑞(garrett 1969)及林青山(民 63.)所列的統計方法,求出F值及t值,以回答三個假設。結果推翻了第一個假設,接受了第二及第三個假設,說明了用電擊及靜電按摩在我國的社會文化背景中,不分性別,都可以達到顯著的效果。
最後本研究並做了結果討論,與建議。
|
2 |
外顯內隱自尊的落差現象與自我設限 / Discrepancies between explicit and implicit self esteem: Implication on self handicapping張玉萍, Chang, Yu P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我設限是指人們因為害怕失敗帶來傷害,或想要在成功時更顯得自己特別優異的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討不同類型自尊者使用不同自我設限行為的狀況。受試者接收數學能力的正向評價回饋後,即接受壓力或練習效果對測驗表現是否有影響的操弄指導語,在4組(策略暗示:宣稱、行為、宣稱與行為,控制組)實驗設計中,研究者測量所有受試者的宣稱策略使用程度、練習時間與練習題數,研究進行中亦錄影其非口語焦慮行為。研究結果有六大發現:(1)內隱自尊與外顯自尊無關,表示它們是不同的構念;(2)情境對宣稱式自我設限有主要效果:接受宣稱式自我設限會影響表現訊息的人,他們的宣稱策略使用程度明顯比無接受訊息者來得高;(3)外顯自尊與情境對行為式自我設限有交互作用效果:當暗示其練習效果會影響表現時,高外顯自尊者比低外顯自尊者有較少的練習行為,會比較容易有行為式自我設限的表現出現;(4)內隱自尊對宣稱式自我設限亦有主要效果:低內隱自尊者比高內隱自者會比較傾向使用宣稱性自我設限,容易表達出他注意力不集中、有壓力等口語訊息;(5)外顯與內隱自尊對宣稱式自我設限有交互作用效果:高外顯/低內隱自尊者(威脅性自尊者)比高外顯/高內隱自尊者(安全性自尊者)容易使用宣稱式的自我設限策略;(6) 外顯與內隱自尊對非口語焦慮行為頻率有交互作用效果:高外顯/低內隱自尊者(威脅性自尊者)比高外顯/高內隱自尊者(安全性自尊者)表現出更多的不安、緊張等臉部與行為的表情。研究中亦嘗試討論情境、內隱自尊、外顯自尊對宣稱式自我設限的三因子交互作用,與兩類自尊各自在不同情境中的主要效果。
|
Page generated in 0.017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