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動態效率之評估

鄭博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動態效率 (dynamic efficiency) 是探討經濟成長、財政政策效果以及資產定價的中心課題。依照Diamond (1965) 的疊代模型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odel),當利率小於人口成長率 (人口成長率等於經濟成長率) 時,此時資本有過度累積的現象,稱之為動態無效率 (dynamic inefficiency)。但問題在於我們應該選擇何種利率作為指標。選擇不同的利率作為基準,所得出的結論也可能會不同,因為在現實經濟社會中,利率的種類範圍非常廣泛。 基於此種理由,Abel, Mankiw, Summers and Zeckhauser (1989) 提出一種一般化準則當作判斷動態效率的標準。該方法為當總資本所得 (gross capital income) 大於總投資 (gross investment) 時,經濟體系就處於動態效率的狀態。 研究的發現與結論如下: 第一、Abel et al (1989) 的文獻發現,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皆處於動態效率的狀態。 第二、袁志剛、何樟勇 (2003) 和其他文獻發現1990年代的中國處於動態無效率的狀態。本文研究指出於2000年後,中國仍處於動態無效率的狀態。 第三、有關台灣的情形,Ahn (2003) 發現於2000年以前台灣處於動態效率的狀態。本文則斟酌以下兩項:第一、投資總額應含公共投資。第二、地租不包含在總資本所得中,因為地租與利息所得畢竟有別。探討2000年後台灣的情形,本文發現,台灣尚符合動態效率的條件。

Page generated in 0.018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