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票券金融公司商業本票保證業務-策略運用與資源配置

吳永秋, Wu, Stev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63年,財經界泰斗劉大中博士等中央研究院六位院士發表「今後台灣財經政策的研討」,極力主張建立台灣的貨幣市場。而後在張茲閩、俞國華、何顯重等金融界大老級人士的鼎力推動下,於民國65、66、67年先後成立了中興、國際、中華三家票券金融公司。以當時的金融環境,在信用工具不足、法令未臻完善的情況下,三家票券金融公司負起工商企業融資管道及政府金融改革執行之重任,同時也被大家詬病壟斷市場,獲取超額利潤,遂有後續81年、84年政府先後開放銀行業經營票券業務及新票券金融公司之成立。也由於新競爭者之加入,票券業主要獲利來源之商業本票業務,由於競爭結果導致授信品質低落、削價競爭等問題出現,票券業獲利亦明顯下降。歷經86年亞洲金融風暴,銀行業及票券業都受傷慘重,政府不得不檢討對票券業授信政策之緊縮,降低其保證倍數,票券業之經營更是雪上加霜。政府除了訂定更加明確之法令規章外,為顧及票券業之生存空間,亦訂法開放數種新業務予票券業,如債券、NIF、FRCP、ABCP及其他諸如CB、CBAS、股權投資等業務。於是有些票券金融公司已開始思考其各自的營運策略與方向,是否仍應以商業本票保證為主要業務?授信業務在面對經營環境之改變下要如何因應?對於開放之各種營運空間是否有能力推展?以現有的組織、人力是否足以因應未來之業務發展趨勢?現已成為業界討論之熱門議題。本文乃就票券業商業本票保證業務過去以來的發展趨勢做一分析探討,以確定其應有地位,並就票券業因應金融商品之創新,在組織結構、人力資源方面應如何配置,以及政府在面對業界金融商品不斷創新、爭取生存空間時應如何輔導等提出一些建言,例如全面性的發行公司信用評等制度之推行、法令規章之鬆綁,以及工商企業應如何與蛻變中之票券業共存共榮等,提出一些建議及思考方向。

Page generated in 0.019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