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17世紀-19世紀歐洲人的日本茶觀 ―以檢夫爾與西博爾德為代表― / Japanese Tea in the 17th and 19th Centuries - represented by Engelbert Kaempfer and Philipp Franz Balthasar von Siebold -

雷秀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源自於中國的茶傳入歐洲後,因為其稀有的價值而受到貴族的喜愛,喝茶的習慣蔚為風氣。當時輸入歐洲的茶,全部來自於中國的釜炒技術所製成的綠茶,因此歐洲人普遍的喝茶方式也以中國明、清時代的「泡茶」為主流,直至19世紀。 日本開國後,日本茶的銷售並不順利。日本茶雖然一度成為重要的輸出品銷往海外,但最終銷量仍不如預期,以失敗告終。但現今,綠色的日本茶儼然成為代表日本文化的象徵之一。本稿想要探討的是,當茶在歐洲從奢侈品轉變為日常生活飲品的過程中,歐洲人對於日本茶的觀察與認識,以及日本茶在當時無法成為優勢的原因為何。本稿以江戶時代造訪於日本的兩位歐洲人—17世紀的檢夫爾(Kaempfer)、以及18世紀的菲利普‧弗蘭茲‧馮‧西博爾德(Philipp Frenz von Siebold)所留下的日本茶研究報告為中心做探討。檢夫爾與西博爾德分別受雇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兩人皆有醫學及博物學的專業背景,且兩人訪日的時間正好代表了茶在歐洲從奢侈飲品轉變為生活必需飲品的過程。本稿以兩人所留下的日本茶報告為中心,結合其他歐洲人對於日本茶的認識,釐清當時的歐洲人對於日本茶的認識是如何的變化,以及日本茶在當時無法成為優勢的關鍵為何,在本稿中筆者將加以闡述。 研究方法,首先釐清中國與日本每個時代飲茶文化定型的過程,並且分析中國茶與日本茶製作方式的不同對於風味的保存有何影響。接著,以檢夫爾和西博爾德的日本茶報告為中心,再配合耶穌會傳教士所留下的年報、荷蘭商館長的日記、最後以橫濱開港後發行的英文報紙與新聞中所記載關於日本茶的紀錄分析,17至19世紀的歐洲人對於日本茶的認識與變化的過程。

Page generated in 0.024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