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黃春明與台灣鄉土文學運動

張瓊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黃春明在六0年代初期踏上台灣文壇的時候,正是西方文化在台灣泛濫成災,現代主義非常盛行的時候,1966年之前,早期的創作是受到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1967年開始,黃春明的創作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他的筆觸從尋求「自我」的狹小一角,轉到廣闊的社會環境中,作品大多以他生長的故鄉-宜蘭為背景,表現他所熟稔的人群,<看海的日子>是黃春明引起最多議論,也最受矚目的作品;且由於生活環境的變遷,創作的領域有了新的開拓,<莎喲娜拉.再見>、<小寡婦>、<我愛瑪莉>、<蘋果的滋味>等,小說的背景由農村轉移到城市,深刻地反應在外來的經濟和精神侵襲之下傳統的失落,呈現當時台灣社會相當重要的一個側面。 七0年代開始,台灣本土作家展現出的尋根熱潮,有其歷史的因緣,可歸根為五0年代已迄六0年代,甚至遠溯及日據時期的台灣新文學運動,奠定的寫實文學基礎。台灣新文學運動推進到七0年代,台灣作家對本土現實的關懷,走在「鄉土文學運動」的口號之前,進入上山下海的的立體寫實時代,作家們分別從農村、工廠、漁村、山地包圍台灣文學,將文學的根深入民間、社會底層,走進下層民眾的生活圈。由於鄉土文學並非屬於社會某一特定階層的文字,所以它描寫的範圍頗廣,但佔大多數的民眾是勤奮的勞苦大眾,因此,它積極地寫農民、工人、漁民等在社會底層掙扎的卑微人物。如王拓描寫八斗子的漁民,陳映真描寫城市性的小資產階級和跨國公司,王禎和的市井小人物,黃春明的妓女,楊青矗的工人和工廠,都是這種寫作的具體實踐。 一九七七年鄉土文學論戰後,由於複雜的政治風向、文學審美觀、意識形態、社會價值等諸多層面的結構性變遷,無論是現代派或是鄉土寫實作家,兩造人馬不約而同沉寂下來,但黃春明並沒有因此而消失,1998年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後,1999年可說是黃春明的豐收年,除了持續運作六年的的兒童劇場,九月在國家劇院又推出《小李子不是大騙子》,當年十月,再推出受藝文評論界矚目的短篇小說集《放生》,每一篇都以老年人為主角,是把目前台灣社會「人文矛盾」的老人問題顯現出來,可見黃春明的文學生命仍然源源不絕地活躍著。 邁入70歲的黃春明,從六○年代創作迄今,他的文學生命仍在不斷地成長,2005年5月,由黃大魚兒童劇團出版,《九彎十八拐》,一本培植宜蘭,呼喚老中青三代重拾創作與閱讀興味的文學雜誌創刊。黃春明認為自己以前是壞孩子,學生時代幾乎沒有學校收留他,從羅東初中念到屏東師專,沒有人相信他走得出來,是受到閱讀的感動才啟蒙;而眼見社會環境逐漸惡質,黃春明決定辦雜誌,為現在的年輕人營造良好的文學環境,鼓舞他們的熱情,激勵他們對生命的感動。兼任發行人和編輯的黃春明,只是雜誌的領航人,還有眾多宜蘭精英和草根文字工作者,開心地和黃春明在文字田間作夥,黃春明還在努力地為下一代做很多可以做的事,做應該做的事。

Page generated in 0.01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