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黨外運動時期的文化論述-以黨外雜誌為中心的探討(1975-1986) / The Cultural Discourses of Tang-wai Movement(1975-1986)-The Research Centers on Tang-Wai Magazine

林威君, Lin, Wei-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70年代,成長於戰後台灣的新一代年輕知識分子,為了扭轉台灣所面臨的困境,開始積極批判時政,要求政府進行各項改革。並以參與選舉的實際行動,以及辦雜誌的形式,來表達他們對台灣前途的熱切關懷,這股政治力量,後來匯聚合流成所謂的黨外運動。黨外人士為了在非選舉的期間也能維持民眾對時局的關心,以及使自身擁有發表言論的平台,遂以辦雜誌的形式來宣揚其理念。於是,黨外運動時期的政論性雜誌以《台灣政論》為起點,貫串整個黨外運動時期,各個黨外雜誌前後紛紛創立,成為黨外人士的主要發言管道。   本文所探討的,則為黨外雜誌中關於文化思想方面的討論如何被編入與呈現。黨外雜誌一個鮮明的特色,即為其具有以台灣為本位的色彩。在本文所選取並分析的黨外雜誌之中,可以看出編輯群有意識地將台灣本土文化的介紹編入雜誌之中,企圖以台灣為主體的角度,塑造與官方有別的文化論述。本文以美麗島事件作為分水嶺,探討事件前後的黨外雜誌,先是在「重視現實」與「鄉土回歸」的潮流之下,黨外人士如何編寫自身的、有別於官方的文化思想論述,進而在美麗島事件後,原本就對鄉土具有熱切關懷的黨外人士,如何進而呈現具有明確政治意涵的「台灣意識」書寫於雜誌之中,期以此明瞭黨外人士在該時期的文化觀。
2

台灣1980年代政治反對運動與勞工運動:以勞支會為中心(1982-1989) / Political Opposition and Labor Movement in Taiwan in the 1980s: A Study of the Taiwan Labor Legal Support Association during 1982-1989

賴建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1984年至1989年間的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簡稱為勞支會)為中心,考察勞支會的創立、改組與政治反對運動和勞工運動的互動關係。由於戰後台灣長期處於強人威權體制之下,使得工會組織「資源匱乏」,勞工運動由勞工自發性地開展較為困難。本文依循著勞支會組織變化的情形,觀察1980年代黨外運動、勞支會與勞工運動間不同的互動轉折。1984年勞支會創立的重要性在於,它是黨外路線鬥爭下的產物,一方面勞支會連結了黨外新生代對於群眾運動的初步想像,另一方面則提供當時黨外所能提供的資源(法律諮詢、協助者),一定的程度上協助了勞工運動的開展。到了1988年初之交,在野政治勢力的變化與年終獎金風潮的爆發,使得勞支會內在改變的因子得以萌發,再度轉向為籌組工會、協助工會發展、勞工教育與行動策略建議的組織者。在此之前,勞支會儘管有從純法律服務轉變為協助者的發展,但真正促使勞支會進一步轉變的催動力,並非來自於在野政治勢力,而是源自於勞工集體行動。整體來看,勞支會的創立與改組所具有的意涵,在當時都是相當特殊的變化,假若沒有勞支會成立於先,1987年後勞工運動可能又是另一種狀態。

Page generated in 0.235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