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高行健之戲劇 : 理論與實踐

LAW, Ching 01 January 2006 (has links)
高行健的戲劇作品與理論,兼備中西文化主題(motifs),東西方劇場的手法,最適合作比較文學的範例。本文全面分析高行健的劇作與理論,從主題與形式兩方面,審度劇作中重複出現追尋自我的主題。其劇作包括《絕對信號》、《車站》、《野人》、《彼岸》、《冥城》、《逃亡》、《山海經傳奇》、《生死界》、《對話與反詰》、《夜遊神》、《周末四重奏》、《八月雪》、《叩問死亡》;五個現代折子戲包括《模仿者》、《躲雨》、《行路難》、《喀巴拉山口》、《獨白》;一個舞劇《聲聲慢變奏》共計十八部戲劇。又整理探究理論文集《對一種戲劇的追求》、《沒有主義》、以及《文學的理由》。作者的主體意識扣緊不同時期的逃亡經驗,經一番外求與內尋的過程,不斷抗衡與否定不同的「他者」。這種抗衡,固然呈現人類本質的狀態,卻缺乏主體的自主性,也展示主題的矛盾。因為無論「他者」怎樣不斷置換為集體、強權、中國、性、慾望等對象,也不能抹殺其先於主體的實存性,反倒確立了主體的依附性。所以他的主體都一貫逃避中心、集體、缺乏實質的內涵,卻又內外交困,無法安頓。這種不斷反詰的精神,又反映在劇作的「間離」的形式上。高行健以敘事、三重角色與儀式(rituals),間離觀眾與角色。雖然他追求戲劇本質,嘗試回復中國儺戲與戲曲的傳統,也緊隨現當代劇作家如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惹奈(Jean Genet),但是難以調動觀眾的直覺感知經驗,達至娛人的目的。更有甚者,因為敘事手法的視點所限,宣揚個人主義的目的,昭然若揭。他的儀式意在增強戲劇的假定性,不在於回歸中國的佛道傳統,但效果不彰。他的「表演三重論」源於中國戲曲與布萊希特,貢獻止於為表演的監控意識命名,缺乏系統落實的方法,故難以與斯坦尼斯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y)、以及格羅多夫斯基(Jerzy Grotowski)的表演系統相提並論。本文試以高行健的劇作與理論,與現當代的國際劇作家、以及劇場理論家的成就互相發明,以鑑定其戲劇地位。

Page generated in 0.045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