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緊縮銀根效果與匯率重整 / Tight Money Effect and Exchang Realignment

何明亮, Ho, Ming L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延伸並修正Dornbusch (1976)的模型,據以討論匯率重整與投機性炒作的問題。我們所選取的題材為,一個原先實施固定匯率制度的國家。假設初始時,匯率固定在期初的匯率水準及所對應的長期均衡物價。經濟體系基於某種因素,民眾自我預期固定匯率制度無法繼續維持,此時刻匯率由初始的靜止狀態產生變化,理性的民眾迅速地改變其資產組合。一且面臨民眾的投機性炒作,資金外流使得國內貨幣供給數量降至門檻水準,則政府當局放棄維持固定匯率制度,允許匯率浮動。政府當局的匯率重整法則是允許匯率浮動時,當物價上升至匯率重整的物價水準,政府當局又重新將匯率釘在一個更高的水準。在此,又須假設匯率重整的匯率水準大於其物價水準,此情況的解釋為當物價上升至匯率重整的物價水準時,政府當局的貨幣貶值至少使國內商品的競爭力不低於長期均衡解。同時,本文引進貨幣學派(Monetary Approach)所主張的匯率變動的貨幣效果,強調匯率與貨幣市場的關係。來重新探討Obstfeld (1988)自我兌現(Self-fulfilling)匯率制度崩潰問題的多重解(Multiple-equilibria)現象。茲將本文所得到的主要結論,摘述如下。   (1)本文所討論的自我兌現匯率制度崩潰的多重解問題,實為國際金融理論中「匯率制度崩潰」的範疇,此制度更迭的時刻(匯率重整的時點)為內生變數,此一更迭時刻為模型所決定。且本文所討論的匯率制度更迭順序為,先固定匯率制度,再更迭為浮動匯率制度,再回復至固定匯率制度。   (2)由於引進貨幣學派所強調的緊縮銀根效果,不管是固定匯率制度還是浮動匯率制度,支出移轉效果與支出減少效果的相對大小,都是決定變數動態走勢及最後均衡解的關鍵因素。同時政府擁有外匯存底的多寡,也與自我兌現匯率制度是否崩潰息息相關。   (3)當支出移轉效果大於支出減少效果,自我兌現匯率制度崩潰的問題共有五個均衡解。而其均衡解決定於政府當局決定匯率重整的物價水準及擁有外匯存底的多寡。   (4)當支出移轉效果小於支出減少效果,亦即支出減少效果很大時,自我兌現匯率制度崩潰的問題共有二個均衡解。此二解皆無匯率重整的現象。   (5)在本文所分析的體制變革中,共有二次投機性炒作發生。第一次發生在固定匯率制度崩潰的時刻,第二次則發生在匯率重整的時刻。前者使外匯存底大量流失,貨幣供給數量瞬間減少。後者使外匯存底大量流入,貨幣供給數量瞬間增加。   由於本文將貨幣學派所主張的匯率變動的貨幣效果引進Dornbusch (1976)的模型中,支出移轉效果與支出減少效果兩個關鏈因素的相對大小,決定了經濟體系的靜止狀態條件及動態調整性質。換言之,不將緊縮銀根效果引進,回復其原設定模型,則影響經濟體系的只有貶值的支出移轉效果。支出減少效果很大時,匯率重整法則無從實施的現象也不曾出現在本文的分析中,亦即為本文與眾不同之所在。

Page generated in 0.079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