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灣地區年齡別自殺率之變遷模式:1974-2008 / The change model of the age-specific suicide rate in Taiwan:1974-2008毛人傑, Sam M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早在十九世紀,法國社會學家Durkheim就已經指出自殺率是社會上普遍存在之現象。台灣地區在一九七零年代的每十萬人之總體自殺率約在10人左右,到了二十一世紀自殺死亡率已經接近20人,這種趨近於兩倍的成長暗示了自殺行為在台灣似乎並非穩定不變,甚至有更加劇烈之趨勢。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過去三十五年來,不同年齡別的人口所呈現之自殺死亡率變遷模式,並透過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中「結構位置均等性(structural equivalence)」的概念提供一種新的人口分析方法來對年齡別自殺率變化情形進行探討。
本研究嘗試運用「結構位置均等性(structural equivalence)」的概念,先找出具有相似年齡別自殺率結構的年代,並透過集群(cluster)分析方法可以區分出不同年齡別自殺率相似與相異的年代階段。再根據不同的年代階段可以找出每一年各年齡別自殺率是如何變化的,並透過MDS多元尺度分析的空間結構圖形呈現變化情形。
透過分析可以發現歷年男性自殺率雖約高於女性自殺率的兩倍,但兩性年齡別自殺率變遷模式卻相當類似。從年代的角度來看,歷年總體自殺率呈現「先升後降再升」的走勢;然而從年齡的角度觀察,每一年的年齡別自殺率呈現年齡越大,自殺率也越高的趨勢。雖然年齡別自殺率趨勢相似,但變化幅度卻又受到不同年代的影響。因此,根據年與年的結構位置均等性,可以區分出過去三十五年來,兩性年齡別自殺率模式的五種階段類型。因此可以透過不同階段中每一年MDS空間結構圖,來觀察不同年齡別自殺率在不同年代上的「相似性」變化,及歷年各年齡別自殺率在空間上的移動情形。
因此透過結構相似性的分析概念與MDS空間結構圖的距離呈現,可以證明自殺率是同時受到「年代效應」與「年齡效應」的影響。透過不同年代的階段分類,代表著不同的年齡別自殺率組成模式;同一年齡別自殺率又會在不同年代上產生不同程度的距離與移動變化,特別是中壯年人口的年齡別自殺率。所以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中結構位置均等性的分析概念,的確是可以用在如年齡別自殺率等人口議題上的探討與應用。
|
2 |
台灣地區年齡別死亡率的變遷模式:1950-2004戴伯偉, Tai, po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論是試圖理解台灣地區過去五十五年來的平均餘命會逐漸增加的原因,或是台灣地區人口結構成長變化的情形,甚至是探討未來人口老化政策或是追求死亡率法則終極目標等等議題,我們首先應該設法了解過去五十五年來的年齡別死亡率是如何轉變的。而本研究最終目的則是希望能夠提供一個不同於以往傳統人口學的分析方法來觀察我們週遭人口變化的情形。
本研究嘗試運用「網絡結構相似性(Structural Equivalence)」的觀念,先找出具有相似年齡別死亡模式結構的年代,進而區分出擁有不同年齡別死亡率模式的年代階段。再根據不同的年代階段,找出在每一年代類型中各年齡別死亡率是如何進行變遷。
經由網絡結構相似性區分歷年的男性與女性年齡別死亡模式的年代類型,我們可以發現男性與女性的年齡別死亡模式類型,相當類似。根據年與年的網絡結構相似性,男性以及女性在過去五十五年來年齡別死亡模式都可以區分出五個不同的年齡別模式階段。而透過歷年MDS圖形來觀察嬰幼兒人口以及老年人口的年齡別死亡率的移動情形,更可以證明,歷年年齡別死亡模式的變遷和嬰幼兒以及老年人口死亡率改善移動的情形是息息相關。
因此透過結構地位相似性的分析概念以及MDS空間結構距離的呈現,證明了台灣地區歷年年齡別死亡模式的變遷,的確和嬰幼兒人口以及老年人口年齡別死亡率的下降有關。更表示運用網絡結構的分析概念來分析人口事件也是可行的。
|
Page generated in 0.026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