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當前台灣電影工業的政治經濟分析(1989-1993) / The Taiwan Film Industry (1989 - 1993): A Political Economic Perspective

魏玓, Wei, T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四、五年來台灣電影環境有一些極為特殊的現象。一方面自一九七0年代中期以降,台灣電影工業在生產方面的蕭條,至今已演變到相當嚴重的狀況;另一方面,部份本地電影卻在國際影展上普遍獲得好評,屢獲大獎。凋敝與光鮮之間,有著強烈的對比。不僅如此,國家對電影工業史無前例地高度關注;台灣、香港、中國大陸這「兩岸三地」的電影經濟互動頻繁;還有本地電影業者與錄影帶、有線電視等新傳播科技的分合關係……種種這些現象,在當前交織出一幅特殊且紛亂的台灣電影環境圖像。   本研究試圖以各類電影工業資料的整理與分析,來具體描繪出種種存在於當前電影環境的特殊現象,並說明當前電影工業的結構與運作狀況。而後將這整體電影工業狀況置放於更大的政治與經濟脈絡下,探討一九八0年代以來電影工業的發展過程,並主要從國家電影政策與電影市場動態這兩層次的影響,來分析為什麼會演變出目前電影工業的面貌。由此辨明當今台灣電影工業發展的真正問題所在,並藉以提出較為適切的政策制定與產業營運的思考方向。   研究指出,台灣電影工業生產量五年來持續迅速下跌,票房收入也極差。市場中充斥美國與香港影片,瓜分掉大筆資源。但少量的本地製片中,又在內容與形式方面有呈現兩極化的現象:一部份為製作粗糙的低俗娛樂電影,一部份為製作較嚴謹的藝術電影。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源自於早期國家設定了電影的商業娛樂取向以及依賴外來影片的電影市場供需狀況,在時間推移之中,美國與香港的通俗娛樂電影逐漸成為市場主流,大部分觀眾的電影品味也受到嚴重影響。於是台灣發行部門將資源轉向外來影片之發行,並集中於少數公司壟斷了發行管道,而台產影片在製片資源上的缺乏在娛樂性技術性上則更無法追上外來影片,產量與票房愈來愈少。除了這一趨勢隨著經濟自由化而愈形嚴重之外,八0年代以後架構於貧富差距拉大之上的文化品味分化,少部份文化資源較豐富的人也形成藝術電影市場。於是低成本的台產藝術電影有了基本生存條件,而低成本的娛樂電影也滿足了市場中最底層的縫隙。而不管是哪一類電影,受國外之電影標準的影響都愈來愈大。   因此研究建議,國家政策應從限制外片進口、化解發行管道壟斷,以及積極輔導獨立製片公司三方面齊頭並進,方能解決台灣電影生產日趨沒落的危機。而獨立製片公司、創作者,與評論者則應集結起來以較大的力量來制衡主要公司的壟斷,並監督國家進行改革。

Page generated in 0.095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