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lling suggestions: "subject:"wordplay fiction"" "subject:"wordplays fiction""
1 |
讀者理解與文本結構之交流過程──以閱讀金庸武俠小說之「美感體驗」為例 / Readers'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reading Jing Yong's swordplay fictions: A reception-theory approach賴玉釵, Lai, Yu-Ch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考察「美感體驗」意涵及發展脈絡,從審美哲學取經並依「接收美學」典範為思辨對象。該典範先賢Jauss等人認為「美感體驗」乃是「審美視域」與「文本結構」交流之產物,故「美感傳播」涉及「審美視域」、「文本結構」、「交流層次」與「美感體驗」等四者。慮及Jauss及其業師Gadamer盼望從華人文化角度了解詮釋過程又如何涵育出特定「美感體驗」,本研究訪談了16位文史科班出身之華人讀者,並選取武俠類型為讀本以理解賞析歷程。
研究發現如下:
就「審美視域」言之,華人讀者審美期待受效果歷史之約制,亦受「使用媒體經驗」、「五感聯想」、「生命週期」與「閱讀史」引導。
就讀者與文本交流之層次言之,華人讀者之創造、渲洩與否定等交流方式多少受在地文化影響。以「渲洩」為例,華人讀者可基於儒家文化或崇尚集群價值觀而「認同」角色,或因期待「皆大歡喜」結局故難接納悲劇而影響「淨化」之交流歷程,再若民族情感與集體記憶等亦扮演關鍵角色。
就「美感體驗」意涵言之,「美感」之本質實與特定社群相關,為當時語境與歷史脈絡所化育之產物。另「美感」之剖析角度亦與在地文化相繫,如華人讀者可從儒、釋、道等基底論及「美」具無常等成份,異於基督教文明強調「沐浴神恩」之感。就「美感」之功用言之,相異社群之讀者亦持不同觀點,如儒家文化涵育下讀者肯定美與「維繫倫常」及「提昇個人修為」相繫,基督教文明陶養之讀者則認為美具「社會整合」或「救贖」之效。
總體言之,本研究以華人讀者之審美歷程為省思起點,從在地角度探索接收美學可再發展之理論、研究方法與實務意涵。本研究認為,閱聽人之情感、生命階段與閱讀史均在審美歷程扮演要角,此為先前接收美學典範較少著墨之處。
|
Page generated in 0.084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