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行政管理資訊系統使用者參與效果之研究-技術接受性模式檢證 / Research of User Participatin in Public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esting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Osborne & Gaebler在所著的「新政府運動」(Reinventing Government)一書中,曾引述戴明(W. D. Deming)博士所倡導的「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概念指出:員工的參與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因為員工最了解制度,而且最清楚癥結所在。這樣的提示,雖早被管理者重視且廣泛地運用在組織活動的設計範疇中,不過,就參與效能的評估與改善,仍有不少值得再予強調的課題。本研究既係依此觀點,藉由檢視使用者參與行政管理資訊系統發展過程之現象,提供一個思索的空間。
  整體研究架構,以檢證Davis所提出的技術接受性模式為基準,同時透過此一模式了解使用者參與在系統使用行為上造成模糊結果的原因,進而提醒行政管理者,在系統發展或執行過程,勿陷入以效率掛帥的功能主義典範窠臼,對於溝通、平等與尊重等新人性主義典範所揭示的概念應予適度關注。也就是說,在民主的工作環境下,應將本身視為組織生活的目的,而非僅有工具性價值;參與效能的評估不僅須針對「結果」而且應顧及「過程」。
  在上述要旨下,關於研究實體部分,經就文獻分析、實證調查結果的發現與筆者實務經驗,提出以下結論與建議:
  (一)技術接受性模式,尚可適度詮釋國內行政管理資訊系統使用者的使用行為。惟其適用的分析情境、態度與行為關係之假定,仍有再作深入探究之必要。
  (二)參與及系統使用行為關係之研究,不僅可透過置入中介變項的權變研究觀點來了解,分析使用者在這二行為間的心理歷程,對於改善參與效能而言,亦是一種可行的途徑。
  (三)使用者對系統有用性及簡易性的認知,是影響系統使用態度、意向及行為的二大要素。其中有用性的認知更具決定性地位。
  (四)使用者參與效能的模糊結果,除了源於理論欠紮實、研究模式過於簡化,以及研究方法上的瑕疵以外,研究上未仔細區辨系統使用情境之差異亦為主因。不過,參與究非萬靈丹,無定論的結果,並不代表即是一種錯誤。
  (五)參與效能的改善,除了管理當局的支持與專家協助以外,有賴從加強系統發展者與使用者的教育訓練著手。
  (六)自主性的系統使用情境下,使用行為(頻率)始能較正確地詮釋使用者接受程度。
  (七)未來應重視以系統發展者與使用者互動作為分析單元的研究。
  至於在行政管理實務上,本研究所欲表達的主要意念是:員工的參與及評估的步驟是缺一不可的。因為,沒有評估的參與,則參與無法發揮實際的效果,充其量僅具象徵性的價值;而僅有評估卻無參與活動,這樣的評估除了可能是膚淺、不切實際以外,在實務上存在的機率亦不大。公部門的決策及管理階層,面對高度層級節制的組織文化,能否擺脫「官大學問大」心態,而以恢宏的胸襟與氣度,善用與因應來自員工的意見,塑造具有參與效能的情境,將是成功地推展各項事務最基本的前提要件。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2570
Creators陳焜元, Chen, Kuen Yua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