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行政管理資訊系統的使用者滿足之研究 / The User Satisfaction of Public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丁麗雪, Ding, Li Sheu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類歷史上第一台商業電腦的使用至今不過四十餘年的時間,而電腦所帶來的影響已深入人類生活的每一個層面之中。資訊科技─尤其是電腦,已成為未來世界變遷的主要力量之一。   目前政府正積極推展行政管理資訊系(簡稱PMIS)。在六年國家建設計劃之中,即預定投資七百億元來發展PMIS。如何讓這項龐大的投資發揮預期的功能是個值得關切的議題。   然而,過去政府在推展PMIS時,往往只重視軟硬體設備的採購和技術因素,很少注意到操作新設備的「人」。根據以往的文獻,造成資訊系統沒有效率的原因,大都屬於人員方面的因素。因此,宜從「人」的角度來探究PMIS施行的成效。Richard Nolan於1974年率先以使用者滿足來衡量系統的績效。不過,使用者滿足研究發展至今,因缺乏完整的理論架構以致研究結論紛歧,研究結果無法累積。在問卷設計方面,因為對「滿足」的內涵未有明確的定義,導致影響因素與滿足內涵混淆不清。   本文試從相關領域綜合整理與使用者滿足有關的理論。結果發現,需求理論、過程理論與消費理論都含有豐富的素材可供援用。例如,作者發現,從需求理論與消費理論的觀點便能清楚地劃分影響因素與滿足內涵。更多更豐富的素材還有待後續研究慢慢發掘。   根據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的回顧,本研究提出終端使用者滿足整合模式,並依此設計實證調查。結果發現,資訊系絡因素(資訊人員的經驗、專業能力、溝通能力、資訊需求分析、系統開發方式、系統整合)、組織內外在因素(使用者參與、高階主管的支持、教育訓練、政治因素、經濟因素、組織規模、施行PMIS的歷史)和使用者個人因素(年齡及人格特質)對使用者滿足均有顯著的影響。   本文的重點不在於研究發現,而在於從研究的過程中發現許多疑問,並試著提出一個終端使用者滿足的整合模型,作為後續研究思考的素材。
2

行政管理資訊系統使用者參與效果之研究-技術接受性模式檢證 / Research of User Participatin in Public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esting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陳焜元, Chen, Kuen 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Osborne & Gaebler在所著的「新政府運動」(Reinventing Government)一書中,曾引述戴明(W. D. Deming)博士所倡導的「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概念指出:員工的參與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因為員工最了解制度,而且最清楚癥結所在。這樣的提示,雖早被管理者重視且廣泛地運用在組織活動的設計範疇中,不過,就參與效能的評估與改善,仍有不少值得再予強調的課題。本研究既係依此觀點,藉由檢視使用者參與行政管理資訊系統發展過程之現象,提供一個思索的空間。   整體研究架構,以檢證Davis所提出的技術接受性模式為基準,同時透過此一模式了解使用者參與在系統使用行為上造成模糊結果的原因,進而提醒行政管理者,在系統發展或執行過程,勿陷入以效率掛帥的功能主義典範窠臼,對於溝通、平等與尊重等新人性主義典範所揭示的概念應予適度關注。也就是說,在民主的工作環境下,應將本身視為組織生活的目的,而非僅有工具性價值;參與效能的評估不僅須針對「結果」而且應顧及「過程」。   在上述要旨下,關於研究實體部分,經就文獻分析、實證調查結果的發現與筆者實務經驗,提出以下結論與建議:   (一)技術接受性模式,尚可適度詮釋國內行政管理資訊系統使用者的使用行為。惟其適用的分析情境、態度與行為關係之假定,仍有再作深入探究之必要。   (二)參與及系統使用行為關係之研究,不僅可透過置入中介變項的權變研究觀點來了解,分析使用者在這二行為間的心理歷程,對於改善參與效能而言,亦是一種可行的途徑。   (三)使用者對系統有用性及簡易性的認知,是影響系統使用態度、意向及行為的二大要素。其中有用性的認知更具決定性地位。   (四)使用者參與效能的模糊結果,除了源於理論欠紮實、研究模式過於簡化,以及研究方法上的瑕疵以外,研究上未仔細區辨系統使用情境之差異亦為主因。不過,參與究非萬靈丹,無定論的結果,並不代表即是一種錯誤。   (五)參與效能的改善,除了管理當局的支持與專家協助以外,有賴從加強系統發展者與使用者的教育訓練著手。   (六)自主性的系統使用情境下,使用行為(頻率)始能較正確地詮釋使用者接受程度。   (七)未來應重視以系統發展者與使用者互動作為分析單元的研究。   至於在行政管理實務上,本研究所欲表達的主要意念是:員工的參與及評估的步驟是缺一不可的。因為,沒有評估的參與,則參與無法發揮實際的效果,充其量僅具象徵性的價值;而僅有評估卻無參與活動,這樣的評估除了可能是膚淺、不切實際以外,在實務上存在的機率亦不大。公部門的決策及管理階層,面對高度層級節制的組織文化,能否擺脫「官大學問大」心態,而以恢宏的胸襟與氣度,善用與因應來自員工的意見,塑造具有參與效能的情境,將是成功地推展各項事務最基本的前提要件。

Page generated in 0.393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