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於民國92年6月針對「國民對實施國民年金保險的看法」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年滿20歲以上民間人口(不含軍人)中,目前有參加「全民健康保險」以外之社會保險者,以參加勞工保險者占48.6%最多,參加農民健康保險者占11.0%次多,參加公教人員保險者占3.9%,三者合計共占63.5%,亦即尚有36.5%的民間人口未參加全民健康保險以外的任何社會保險,即有超過3分之1的國民尚未得到適當之老年經濟安全保障。
內政部民國94年3月底戶籍登記人口統計顯示:我國65歲以上國民共216萬9709人,佔總人口9.56%,較民國79年底增加3.34﹪,老化指數為49.78﹪,與國際平均水準比較,較全世界之23.33﹪及開發中國家之15.15﹪明顯偏高。數據顯示:我國人口急遽老化、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例不斷提昇。台灣地區早已經進入高齡社會,上有平均壽命的延長,下有出生率的下降,以致老人的人數和比例呈現顯著成長;而隨著社會的變遷與家庭結構改變,傳統家庭成員相互扶持的功能逐漸式微,使得各界普遍強調老年問題的重要性,我國實施國民年金制度之條件與時機日趨成熟。
觀察我國國民年金制度之實施進程發現,我國國民年金制度自民國39年政府開辦勞工保險後,歷經50餘年逐步擴展仍未建構完成,依據經建會民國90年版「國民年金規劃報告」,我國尚有三百多萬自營雇主、農民、家庭主婦、學生和身心障礙者,其老年或遭遇身心障礙、死亡等事故時,其本人或其遺屬未能獲得基本之經濟安全保障,可見我國現行之老人經濟安全保障體系存有嚴重的缺口。到底我國國民年金制度之建構完成是因政策機會窗之開啟?抑或因總統民選、政治運作等因素呢?
本研究引用政黨競爭理論,將政黨(或政客)視為在議題面向上採取最有利位置以爭取最多選民支持的策略選擇者,若議題面向只有一個,則處於中位數者(median voter),最能得到此議題之其他行為者的支持,而可以在任何議題的配對輪流競爭中浮現,成為最後的贏家」。
研究發現,政黨或政客面對同樣的政策,特別在嚴重影響選票及當選機率之議題上(如老人津貼發放金額),會因朝野角色的不同,產生結構性的角色轉換,這個說法,基本上是成立的,但在其他不影響選票之政策規劃及制度內涵上,諸如國民黨自始至終將國民年金制度定位在社會保險部分,卻不需要改變,這種政黨將選舉策略與政策規劃脫鉤的特殊現象,是我國政黨政治因應選舉制度實際的運作方式,也是我國公共政策實際運作上最大的困境。另外,在陳水扁擔任我國總統5年期間(89年5月至94年5月),任內開始實施公益彩券盈餘提撥45%作為國民年金專戶制度,逐漸累積了國民年金開辦之財源,同時透過國會朝野協商機制,確立了國民年金制度建構前,老人、老農、老漁及老原住民等生活津貼「暫行」發放之制度,勞保新制上亦建立個人退休金可攜式制度等國民年金具體進程。我國各政黨之提案內容已涵蓋世界各國正在推行之稅收制、儲蓄保險制及社會保險制等3種制度內涵,這符合政黨競爭理論之基本假設。另外,各政黨雖未針對國民年金法形成聯盟並予以整合,卻可透過政黨間之利益結合,以朝野協商、通過個別知國民年金相關法案。而攸關我國老年經濟安全保障之「國民年金法」在「陳水扁政府少數執政」、「國會各政黨席次皆不國半」、「朝野皆未組成國會多數聯盟」及「政治菁英個人的偏好」等因素影響下,於國會遭到擱置。
關鍵詞:「競標」機制、社會保險制、儲蓄保險制、稅收制、政黨競爭理論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8921027 |
Creators | 黃福良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15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