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

戰后(1945-1949) 的國門爭, 除沿襲戰前在宣傳、組織、軍事三方面較勁外,中共另
辟了所謂「第二條戰線」的學潮,直接配合其武裝門爭。本研究的目的,首先,在于
探討戰后學潮如何發生?如何演變?它在國共門爭和中美蘇的關系中發揮了那些作用
?戰后的政經環境對學潮起了那些催化作用?學潮又對戰后政經環境的惡化造成那些
影響?學潮在當派的消長過程中扮演了何種角色?其次,由于學潮的歷史解釋和評價
趨于兩極化,導致刊布的史料和撰述的專著充滿偏見,情緒和夸誕的浮詞,掩蔽往事
的真相,所以本研究是嘗試透過學潮這個復雜的歷史事件,運用史學的理論和方法,
突破通往真歷史的所有障礙,徹底窺探往事的真相,達成把歷史當作客觀瞭解的自我
訓練。
本研究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敘述研究旨趣、戰后歷史概況、史料來源、研究架
構與方法;第二章:戰后學潮勃興的背景。從歷史背景、國際環境、國內環境三方面
說明之;第三章:反內戰學潮。說明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至三十五年三月間昆明反內
戰學潮的背景、經過及影響。第四章: 排外學潮。敘述民國三十五年二月反蘇運動、
及其年底至隔年初的沈崇事件、民國三十七年五月至七月間的反美扶日運動的背景、
經過及影響。第五章:反饑餓反內戰學潮。敘述民國三十六年四至六月發生在各地的
五二○事件的背景、經過與影響。第六章:「戰線化」學潮:敘述民國三十六年于子
三事件、民國三十七年四月學潮及大陸淪陷前夕的學潮門爭。第七章:結論,檢討國
共兩黨對學潮的處理與得失,以為前車之鑒。
在中國現代史的領域中,戰后歷史的研究是一片處女地,因此,關于此一階段的歷史
真相亦隱晦不明,希望本研究的完成對了解戰后歷史真相有棉薄的貢獻。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5084
Creators廖風德, LIAO,FENG-DE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