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之研究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於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在陝北延安召開,至同年六月十日閉幕。會期共五十天。
中共黨代表大會的召開,往往是配合時代背景的不同,對於過去政策的推行加以檢討;並根據其黨的發展生存情況而制定出未來政策和方向。因此,每次全會的召開,皆有其特殊的意義與目的。
中共自一九二一年組黨以來,黨的組織情況有很大的變化。對外而言,它有時處於地下黨的地位,因此一切組織活動都在秘密情勢中發展,有時又處於公開和半公開的地位,因此而有特別的政治號召,並且藉嚴格的黨內組織以控制其活動;它有時又與友黨處於「合作」的狀態,以便於伺機發展自己的力量。對內而言,它經常處於路線鬥爭、權力斗爭之中;而個人權力在黨內的消長、派系的形成與瓦解,更經常是在變化中。中共對內、對外的如許變化情勢,往往藉不同的途徑和方式,反應在歷屆的黨全國代表大會中。
中共自六屆全國代表大會以後,經過了十七年之久,才得召開「七大」。分析這十七年間,中共黨內、外的變化,能夠幫助我們瞭解「七全大會」召開的背景。
對外而言,「六大」之後,國共兩黨在政治、軍事上有很激烈的斗爭。國民政府軍於民國十九年冬起,對「江西蘇維埃區」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至民國二十三年十月方得媵利。接著中共長途流竄到達陝北,因著「西安事變」而得喘延。然後,再進一步藉日本軍閥發動侵華戰爭的機會,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為策略乘機發展、坐大。
在中共黨內,十七年來經過了「蘇維埃運動」實驗的失敗;「李立三路線」、「瞿秋白調和主義」的垮台。「國際派的興起和沒落,張國燾的分裂和失敗;總括這一段期間中共黨史的滄桑變化而言,只有毛澤東一個人在黨內斗爭中得到勝利。毛澤東從一九三五年在「遵義會議」翻身後,便逐步的在黨內建立自己的勢力;排擠張國燾,分化、打擊國際派,十年間發表了大量的文字,以確立起所謂「毛澤東思想」。然後,藉「整風運動」肅清了黨內的異已分子,透過「學習」的途徑,修改了過去的黨史。而以政治統御文化,用個人代替黨史。
一九四五年的延安「七大」,總的反應出上述的各種特性。因此,可以如此認讓,中共「七全大會」召開的目的,在對外的意義上,是要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發展的黨、軍力量做為資本,借「聯合政府」的方式為號召,以竊奪政權。在對內的意義上,是企圖透過「個人崇拜」確立毛澤東的獨裁領導。
本論文撰寫目的,就是以時間為經,以事實為緯,對中共黨的七全大會的召開,做出客觀而合理的分析批評。
本論文的撰述完成,承蒙師長和朋友的幫助甚多。我謹在此深深感謝郭師華倫的殷殷指導。使筆者在學術研究的練習寫作上能夠多所獲益。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8314
Creators鮮正台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