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歐陽竟無佛學研究

清末民初是佛學的復興時代,不僅面臨外在世界與時局的急速變遷,內在也醞釀著革新、求變的氣息。歐陽竟無處於這樣一個各種學術蓬勃發展的時代,其一生對佛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除了承繼其師楊仁山居士的刻經事業外,他所創辦的支那內學院更是開佛學教育以專業化、學術化之先河,並以此為後世「居士道場」奠定基礎,大大提升了居士於佛學界之地位。
  除此之外,歐陽竟無在佛學理論上的創發,更是治近代佛學史的學者尤須注意的,蓋歐陽竟無一生佛學的最大成就,即在於此。而其佛學理論之大要,一言以蔽之,則為「探求全體佛法的徹上徹下融於一貫」。他一生的學術可以說完全是圍繞在這個主題上而開展。而在這些理論的背後,我們也可以發現歐陽竟無在佛學改革中激進的性格與「回歸原典」的思想傾向。為了能夠較完整的展示歐陽竟無的佛學思想,本題在各章內容的安排與處理上:
  第一章緒論,乃在說明歐陽竟無佛學思想之研究價值,以及研究現況、研究方法等,並略述全文綱領,且為本文之範圍與限制作一劃分。
  第二章敘述歐陽竟無之生平及其佛學事業。透過這兩方面的闡述,則可對歐陽竟無的個人背景、當代佛學發展狀況,以及歐陽竟無的佛學思想淵源有初步的瞭解。
  第三章論述歐陽竟無佛教之省思與批判。包含了推動以居士取代僧眾於佛教中之領導地位、辨明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辨法相唯識非一等理論的提出。本章將針對這些理論,考察其理論的客觀性,以及這些理論對當時佛教所產生的時代意義與影響。
  第四章論述歐陽竟無對般若、瑜伽義理的融通。此章包含了歐陽竟無對這一融通理論建立的三個取向:中國化佛教的批評、對龍樹學與無著學之融會以及二諦與三性的融會等。而本文將透過這些取向以展示歐陽竟無的融通理論。
  第五章論述歐陽竟無對印度佛學的整體融通。本章之內容承繼上一章,闡述歐陽竟無融通理論的完成。其融通成果包含了實踐歸宿--唯一宗趣無餘涅槃、修行過程--法門無邊三智三漸次以及攝瑜伽、中觀於涅槃一境等部分。這些理論的提出可視為是歐陽竟無對整體佛學理論會通的最後結論。
  第六章論述歐陽竟無對儒佛的會通。本章闡述歐陽竟無晚年將其融通興趣延伸到儒佛的會通上。除了探討歐陽竟無產生融通儒佛思想的淵源外,還將從時代的背景加以考察,以見其說之歷史意義。
  第七章結論部分,除總結前面各章之論述外,並通盤檢討歐陽竟無的融通理論是否真能圓融無礙,因此本章將客觀地從歐陽竟無所欲融通的各種學說之根本精神的差異性來討論,並以此來討論歐陽竟無佛學思想在民初佛學史中的定位與價值。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現況------------------------------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7
第三節 本文的範圍與限制------------------------------- 12
第二章 歐陽竟無之生平及其佛教事業
第一節 歐陽竟無生平概述------------------------------- 13
一、 家世背景------------------------------------------- 13
二、 棲心佛學之前的歷程(40歲以前)------------------13
三、 致力於佛學研究之後的歷程(41歲-73歲)----------17
第二節 歐陽竟無的佛學事業-----------------------------22
一、 整理、刻印佛經方面--------------------------------22
二、 佛教教育方面-------------------------------------- 25
三、 佛法研究方面-------------------------------------- 30
第三章 歐陽竟無對佛教之省思與批判
第一節 推動以居士佛教代替沙門----------------------- 35
一、 僧眾素質的低落與居士地位的提升------------------35
二、 對僧眾的批評與引發的爭議-------------------------37
三、 「不論僧俗,弘法能者為上」的改革主張------------41
第二節 辨明「佛法非宗教非哲學」----------------------44
一、 辨明佛法非宗教------------------------------------ 45
二、 辨明佛法非哲學------------------------------------ 52
第三節 論法相、唯識必分為二---------------------------59
一、 歐陽竟無對法相、唯識分宗理論的提出--------------60
二、 歐陽竟無主張分宗之意義與太虛、印順對分宗之批評-
---------------------------------------------------- 71
第四章 歐陽竟無對般若、瑜伽義理的融通
第一節 對中國化佛教之批評-----------------------------82
一、 中國化佛教的形成----------------------------------82
二、 對《大乘起信論》的批評----------------------------84
三、 對天臺、華嚴、禪宗之批評--------------------------90
第二節 提出「龍樹法相學」之說-------------------------96
一、 〈龍樹法相學〉的融通理論--------------------------97
二、 其他融通理論的建立------------------------------ 100
第三節 二諦與三性的融會------------------------------ 106
第五章 歐陽竟無對佛學的整體融通
第一節 實踐歸宿--唯一宗趣無餘涅槃-------------- 115
第二節 修行過程--法門無邊三智三漸次------------ 124
第三節 攝瑜伽、中觀於涅槃一境-----------------------132
第六章 歐陽竟無對儒佛的會通
第一節 歐陽竟無會通儒佛的思想淵源----------------- 141
第二節 對傳統儒學的批判------------------------------ 145
一、 區別「真孔」與「偽孔」----------------------------146
二、 對宋儒「中庸」義詮釋的批評-----------------------148
第三節 以佛釋儒--對傳統儒學的新解釋------------ 153
第七章 結論---------------------------------------------- 165
參考書目---------------------------------------------------- 173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1251
Creators羅永樺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