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程小青偵探小說中的上海文化圖景 / Shanghai Culture Prospect in Cheng Xiaoqing 's Dective Novels

大抵面對一連串戰敗、不平等條約的陰霾,英法日德美各國殖民勢力的入侵,民初上海因為歷史造成地域血緣上的混雜性,掙扎於「華╱洋」夾縫內,注定要以邁向「現代化」作為自我建構身分和翻轉形象的策略。彼時一波波新政策、新思維和新文化景觀衝擊著上海,民初上海的文化歷史舞台,上演著政治性、戰鬥性和革命性等直截的激烈論爭,以及文學性、哲學性和藝術性等間接的表述詰疑。民初上海,因為其獨特的身世背景――租界空間、華洋文化、都市治理、建築形構和住民型態等――已構成一個豐富的文本;如今,再加上歷來研究者建立在這個文本上的批評研究――懷舊記憶、商品消費、新聞產製、建築美學和社會空間實踐等――使它構成一個更為多義和可解讀的龐大文本。
程小青(1893—1976)創作的《霍桑探案》,作為民初新興的偵探文類,交會著地理學、都市學、社會學、新聞學、犯罪學、心理學、科學和醫學等多方視域,確實值得加以探勘。本論文雖立基在前人對於上海學的研究基礎上,卻針對「偵探――文本――都市文化」之間的緊密關係,作一個更為清晰的分層處理。從《霍桑探案》泰半取材自上海市井民間的文化故事與社會平日的案件觀之,其以小博大之視野,呼應了近現代中國政潮起伏、社會局勢凌替,和民生人心動盪之圖景,則不容小覷。是而,本論文將聚焦於程小青的偵探小說,對其上海文化圖景之內蘊與意涵,作層層之釐析。論文主體分別由地理空間層面、文化記憶層面、傳媒消費層面和醫學科學層面,逐次地展開「街道的表情學」、「日常生活的實踐」、「跨時空之旅」和「從偵察路線圖探討民初上海的醫病關係」層層深入的剖析。
以地理空間層面言,《霍桑探案》不以考究學理和艱深詞彙的地理學介紹為目的,倒是反過來鑑照了民初上海的地理空間,鮮活地捕捉每個街道的表情──從馬路上的黃包車、馬車、汽車和電車,到街坊里弄的舊石庫門、新石庫門和洋房,均豐富了民初上海立體多層的歷史記憶。
就文化記憶層面言,《霍桑探案》透過「偵探」的日常生活以實踐一種與市民經常性、韻律性和對話式的互動關係,從而對老上海文化記憶與摩登上海文化風情進行建構。在建構過程中,「小食挑子、老虎灶、孵茶館」和「舞廳、戲院、西餐廳」不啻成為兩組強大的反差和對比,霍桑和包朗將第二組概念視為歧出,力圖拉近與第一組概念的距離,似乎想以此贖救上海文化逐漸掉失、歪斜、墮落的「本」。
在傳媒消費層面上,以《霍桑探案》作為探討的個案,文本中所展現的「新聞圖景」和「偵探遊戲」,所蘊涵著脈絡化的意義,可從傳媒和消費兩個層面來辨析。以傳媒角度言,新聞報紙不僅被挪用、編織、進入小說的偵探版圖,又成為偵探偵查時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依據。
由醫學科學層面言,綜合「敘事層面」、「地理景觀」、「身體空間」三層面探討的「偵察路線圖」,可歸納出《霍桑探案》不只勾勒偵探個人的「探案歷程」,還過渡到對社會「醫/病關係」的想像。
本論文以文學研究為主,偵探理論和文化研究為輔,分為地理空間、文化記憶、傳媒消費和醫學科學等層面論述之,以此勾勒出一幅嶄新的民初上海文化圖景,豐富了偵探小說、上海都市和文化研究的區塊。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21510092
Creators賴奕倫, Lai, Yi-Lu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