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臺灣產業空間在地條件之研究--以科學園區為例

1980年代在政府的經濟政策的引導下,科技產業興起,透過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使得台灣的產業結構戚功地升級,由傳統的勞力密集產業轉變為資本技術密集的高附加價值科技產業,並在全球經濟分工中佔有一席之地。在觀察國內外戚功的科學園區案例如矽谷、竹科中可發現,一個科學園區的成功,主要在於其產業空間的在地條件能夠與全球商品鏈接軌的結果,除了一般性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的完備之外,在應和全球化經濟的浪潮之下,並需具備特有的策略性條件以吸引廠商的投入與資金的聚集,而在地條件的完備與否將關係到科學園區是否能威功達到吸引產業進駐及跨國性資金投入的重要關鍵。在全球產業競箏日益激烈的當下,台灣內部面臨了產業外移及外資減少的空洞化現象,而政府卻不斷地規劃科學園區期望再造竹科的成功。因此,如何透過在地條件的塑造,創造在地產業空間與全球經貿的接軌,來改善台灣內部投資環境、提升產業之全球競爭力,並提供科學園區規劃上之參考,為本研究主要之目的所在。
職是之故,本研究首先探討了全球化下的經濟結構變遷、空間以及競箏力的相關文獻,作為研究產業空間的時空背景,並蒐集科學園區的相關案例來歸納科學園區之戚功因素作為在地條件建構之參考。其次,透過台灣經濟發展與科學園區設置之探討,來瞭解科學園區在台灣經濟發展歷程中的角色意義,以及台灣現今在全球經貿中分工位階,並透過兩個回合的德爾菲專家問卷,來建構全球化競爭下科學園區所應具備之在地條件。
本研究結果發現,在科學園區與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連性方面,科學園區的設立為帶動我國經濟成長、引導產業升級之重要命脈,並為台灣產業空間與全球經貿接軌之連結點;在透過在地條件所建構之科學園區產業空間方面,經由德爾菲問卷之調查,具備奎球競爭力的科學園區產業空間,主要建立在以下三點之基礎上,1.提供機能健全的科學園區實體空間,2創造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群聚,3.發展在地產業空間與全球化經濟之接軌。未來科學園區產業空間之塑造與發展策略方面,在發展台灣成為綠色矽島的目標下,提出台灣內部科學園區網絡之規劃構想以引導台灣經濟發展,並透過形塑在地條件之發展策略與配套措施,期望發展台灣威為亞大地區之研發重鎮。
關鍵字:經濟全球化、科學園區、在地條件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91NCCU3442012
Creators吳敏華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