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兩岸製造業生產管理實務之標竿比較研究

「什麼是企業贏的策略﹖怎樣才能提高競爭力呢﹖答案很簡單,就是不斷地降低成本或是提高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價值」。而提高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價值,可以經由持續創新、高品質、高彈性、短而可信賴的交期,以及顧客滿意來達成。然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策略必須有所選擇。有效的製造策略是選擇那些能讓企業獲得可持久競爭優勢的競爭能力(Competitive Capability),以及推動能培養該能力的製造實務。本研究參考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所發展的策略標竿問卷(Strategic Benchmarking Questionnaire),配合兩岸的環境來設計問卷。調查台灣製造業與大陸製造業在成本、品質、交期、彈性、創新、服務六個構面下,所重視的競爭能力與製造實務,並進一步標竿比較其差異性,做競爭力分析,以尋求良好的生產管理作法與應用場合。本研究方法為專家意見法、問卷調查法,以及實地研究法。在問卷調查方面,選擇兩岸優良企業進行抽樣調查。台灣共寄出問卷200家,回收有效問卷60家,有效問卷回收率30%。大陸亦回收問卷60家。並透過近十餘家企業的實地研究,作調查結果的交叉驗證而得到以下結論﹕
一、台灣本身條件來自品質、交期、彈性、服務的製造能力。大陸的競爭能力主要在生產要素的成本優勢。而由於台灣內需市場小,所以必須以全球市場為導向,提高全球化競爭力為目標。大陸雖然同時擁有廣大的內需市場和國際市場,但在國際市場上,非價格競爭如品質、交期、服務等仍處於不利的地位,所以必須以提高生產力,改善品質為目標。
二、台灣品質、交期、彈性、服務的能力,適合在高科技產業發展。未來必須提高創新、顧客化的價值,才能不被市場淘汰。大陸雖具有成本優勢、科研實力強,但商品化的能力不足,品質、交期、彈性、服務也未上軌道。相對過去已經有此能力但極須降低生產要素成本及積極尋求新市場的台灣製造業而言,無疑地提供了兩岸製造分工的挑戰與機會。
三、在科技進步、全球自由貿易、區域整合的一致呼聲下,全球運籌管理、國際分工已經成為製造策略的重要課題。兩岸製造業基於本身利益與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需要,可參考本研究對兩岸製造策略-「競爭力的提升之道與兩岸分工方式」所做的策略建議,來做國際分工的安排。「價值/成本比」愈高的項目,正是企業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的來源。此舉將有助於投資時風險的規避,利潤的確保,以及全球競爭力的提升。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2274
Creators林秉群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