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從書籍出版分析台灣傳播學的發展(1947-1999)

過去對台灣傳播學學術發展史的研究,偏重於分析傳播學專題研究、博碩士論文與期刊論文等三種研究成果,呈現出來的傳播學發展趨勢。在傳播學書籍的出版方面,欲遲遲缺乏研究,填補這一段空白的傳播學書籍出版史,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作為一個研習傳播學的學生,在學習傳播學的基本知識理論,據以向外探求研究人類傳播的各種現象後,對於自身依據的學門基礎與過往發展,不免產生一般濃厚的好奇心,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傳播學者陳世敏在檢討傳播學門入門科目,精闢地指出知識史對學門的重要性,以及他在分析過程中呈現出對傳播學學門建設工程的熱情,是促發研究者以冷闢生澀的傳播學知識出版史,作為研究課題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自政治大學圖書館所有館藏中選取與傳播學相關的分類號後,從中篩選出一九四七年到一九九九年,在台灣以中文印刷形式出版的書籍,共計一千六百四十三本。
研究者建構「內容主題」、「作者背景」、「出版單位分類」、「書的性質」、「原創程度」等類目,並依照台灣各大專院校建制傳播與新聞科系的時間劃分「年代分期」,依據內容分析歸類的結果,利用統計方法的次數分配與交叉列表,從書籍的出版分析傳播學在台灣的發展。
次數分配統計結果發現,近五十年來台灣在傳播學書籍的出版成果,主題以媒介實務與新聞專業技術、廣告與行銷等兩類居多;來自傳播實務界的作者,在對傳播學書籍數量的貢獻上拔得頭籌,在大專院校專任教職的傳播學術界人士居次,可見傳播學由新聞實務界研究新聞學衍生而來的濃厚實務性格;書籍的出版總量則遲至一九六一年後,才突破每年十本關卡;書籍以創作居絕大多數,翻譯的書籍還不到兩成,書籍的性質則以專論最多,教科書次之;出書最多的出版單位為一般商業性出版社,但非營利的新聞專業團體或基金會,如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廣電基金與嘉新水泥文化公司基金會,在不同年代迭有貢獻。
交叉列表結果顯示,各年代分期中,前述在總量上居大宗的傳播專業技術書籍仍然高踞不下,早期先是新聞專業技術書籍佔絕大多數,到了晚期,廣告、行銷與消費行為的書籍取而代之,形成傳播學書籍的熱門焦點主題;傳播學界與傳播實務界在書籍著作的主題方面,呈現相去不遠的趨勢,大致都偏好以專業技術或大眾傳播為主題,顯示台灣傳播學界仍待加強深耕基礎的學術主題—如傳播理論、傳播哲學與研究方法等。
出版單位與內容主題的交叉分析顯示,學術單位在傳播理論、研究方法與傳播哲學等三個領域的出版數量,不如一般商業出版社豐碩,學術單位出書的主題仍以新聞學與新聞媒體、大眾傳播、媒介實務與新聞專業技術為大宗,與一般商業出版社並無不同的出書取向。
書籍的性質與作者背景的交叉分析顯示,以傳播學術研究為專業的大學專任教師,偏好教科書的撰寫;以傳播實務工作為專業的人士,則雅好翻譯傳播學書籍,其翻譯書籍比例佔所有傳播學譯著的一半,學術界人士翻譯的傳播學書籍僅佔譯著比例的三成三。
本研究建議,國內傳播學界未來應更致力於傳播學學術基礎工程的建設,首要之務為加強傳播思想史、傳播理論等主題的研究,奠定學術根基;同時組成研究團隊長期分析傳播學的發展,並藉此累積學門自身的歷史與研究成果,供學門內外的研究者分享;最後應在出版體制上成立大學出版社,或委託學術出版社系統地出版傳播學書籍,讓學理性較高的學術書籍,有適當的管道向外傳播。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02001707
Creators許峻彬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