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民間信仰的變遷研究成為研究者觀察民間信仰的另一切入點,本文觀察雲林地區六房媽信仰經由分靈進入臺北地區各分靈宮壇的過程,比較宮壇晚近發展與香火發源地的異同。透過六房媽位於臺北地區的分靈宮壇,經由信仰組成、各宮壇發展興衰,針對其中人神關係以及其人群網絡發展,藉此窺探民間信仰中宮壇發展過程所產生的分歧與轉變。
台灣民間信仰講究靈驗性,在發展至一定規模、形成地方廟宇之前,通常是從最小規模的私家供奉、私壇的形式開始祭祀,當靈驗感知的能力為信徒所景仰,信徒才會回饋、彰顯神祇的功績。就信仰實踐而言,信徒透過傳說、神蹟再次激發對於信仰的忠誠以及凝聚力,並藉由組織化的參與,或者身處其中靈感經驗的口耳相傳,再度鉤勒出其信仰經驗與神祇的形象。其中這些認知影響了信仰行為,間接在儀式上、團體上產生了具體行動,進而產生信仰上的變遷。
本文試圖了解民間信仰在分靈之後所產生的變遷情形。透過位於臺北地區六房媽分靈宮壇的田野觀察,實際透過參與觀察、生命經驗訪述以及文本分析,針對宮壇中的主事者所形塑的風氣以及信徒參與其中的信仰實踐,討論民間信仰中用以維繫神人關係、宮壇與信徒的互動關係,以及分靈宮壇與香火發源地之間的連結。
關鍵字:分靈宮壇、信仰變遷、六房媽、祭祀圈、過爐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7259008 |
Creators | 黃漢偉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