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中央銀行操作方法之研究

中央銀行自十九世紀中葉開始擔負控制信用之責任,一百餘年來,由於中央銀行控制信用的理論與經驗皆不斷的發展,故其政策性的目的標及操作的原理與方法,亦隨著時代的需要而不斷的改進。
現代的中央銀行,大都以安定匯率與物價,及成充分就業與適宜的經濟成長為離要目標。其中,物價的安定為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因而具有較重要的意義,此亦為中央銀行應具有自主性的主要根據。
按中央銀行的主要操作方法,可分為量的控制與質的控制兩類。前者係就一般信用加以控制,後者係就若干特殊部門之信用加以控制。就量的控制言,主要有再貼現率政策、公開市場操作與伸縮性準備率政策等操作方法。再貼現率政策以短期利率調整信用之供需;公開市場操作主要係對長期資本市場加以直接幹預;至伸縮性準備率政策,則係透過存款準備的增減,影響信用供應。就質的控制言,則主要係依照不同用途的資金,實施差別性的控制,以加強控制信用的效果。
上述各種操作方法,皆係隨著環境的演變與理論的進展,經過多次的嘗試與錯誤演進而成。大致言之,在第一次大戰以前,中央銀行的主要責任為維持匯率安定,達成國際均衡,故其操作方法乃以再貼現率政策為中心,兩次大戰之間,穩定物價,達成充分就業,變成中央銀行的重要目標;此時公開市場操作的重要性大為增加,而伸縮性準備政策於焉開始。至一九五○年代,促進經濟成長與提高國民所得成為經濟政策的中心目標,是亦成為中央銀行的新任務。英格蘭銀行以「換債操作」控制信用、與美國實施「庫券唯一政策」,為二次大戰後中央銀行操作方法上的重要進展。「換債操作」能直接幹預利率結構,影響流動性,因而受到重視;「庫券唯一政策」則因思潮演變與環境變遷而告廢止。
就公開市場操作與伸縮性準備率政策之比較而言,在信用制度發達的國家,前者目較後者為優;但在信用制度未發達的國家或任何國家遭遇特殊情況,後者卻有優於前者之處。至質的控制方法,則大都係應付戰時或緊急情況之臨時對策,為量的控制之補助手段,而不適於平時經常經常操作。道義說服之運用,雖富彈性,但究亦屬於其他操作方法之補充性手段。
要之,中央銀行制度的形成,各國情形不一;但其創立要旨與立法精神之受時代思潮與經濟環境的影響,殆無疑義。至中央銀行之操作方法,固無一成不變的規範,惟根據有關理論,就現實環境作因勢制宜的判斷,以控制信用,此即「中央銀行業務」之精義。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9449
Creators倪成彬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5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