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趙州公案語言的模稜性研究

唐末五代,趙州從諗禪師(ad.778-897)的禪問答如「吃茶去」、「庭前柏樹子」、「趙州石橋」等公案,每為當時及後世傳唱;而其中「狗子無佛性」(一稱「無」字公案或「趙州無」)公案,尤為宋代禪林及當代日本、歐美參學之樞紐。日本禪宗大師鈴木大拙(ad.1870.1966)特加推崇,他言必稱趙州、舉例必提「趙州無」,可見趙州公案語言超越時空的價值。
本論文以趙州「無」字公案為起點,由相關公案漸層推論趙州公案語言的整體模稜性。其研究方法以系統功能語法的分析為主,就趙州及相關禪師的語錄作同時的分析及歷史的考察:前者包括語篇(teXt/discourse,指話語和篇章結構) 中的主述位推移、問答結構、銜接方式與修辭策略等語言現象;後者則由歷代公案轉相詮釋的角度著手,對趙州公案語言的模稜特質進行輔助觀察。而以上二者均統攝於「語篇功能」的系統分析之下;希望經由形式結構的系統化分析,體現其會話現場的真實感;並建構古代白話典籍中,動態語言研究的重要據點。
在趙州公案語言的問答模式分析中,除了呈現了形式上語篇結構的啣接關係,也藉由重要公案的比較與詮釋,一擁禪宗公案中答非所問的用心與遊戲三昧的機智;嘗試在禪問答的溝通模式申,開啟另一重對話與參照的契機。
附錄七篇為對趙州相關語錄及後世重要評唱的點校與評述。一方面意在提供論文引述的完整依據,一方面也試圖由趙州公案的原型與變貌中,客觀呈現禪問答循環傳釋的文化網路。其中附錄一的各則公案,在校注外,也作了語篇功能的逐一分析;嘗試在建構趟州公案語言的形式網絡時,也能延伸至內涵層面,以對模稜的公案語言,進行更周延的解讀。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91NCCU3292012
Creators歐陽宜璋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