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醫療觀的傳入與影響 / The introduc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Buddhist medical concept in the Ha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佛教的醫療知識為幫助其傳播之利器,佛教於漢魏兩晉南北朝傳入中國之時,正遭遇中國歷史上疾疫流行高峰期,提供一個很好的例證。東漢桓、靈、獻帝時期,中國飽受疾疫之害,安世高等沙門譯介不少涉及醫學理論與醫藥知識的佛經,為其能在漢地扎根與勃興的理由之一。佛教有布施、福田的概念,僧尼認為施醫藥既能拯救受病苦的眾生,又是修行的方式,是一項自利利人的行為,故積極地行醫。兩晉寺院為施醫藥之地,至南北朝,南、北方在佛教影響下,皆發展出類似慈善醫療機構的組織,寺院中常儲藏藥材,甚至設置藥藏。僧尼有行醫的動機,又具備醫學知識與醫藥資源,故能通過醫療弘法。
僧傳已經記載沙門學習五明、醫方明或通曉醫藥。沙門翻譯論及佛教醫藥、解剖、生理、病理、養生、食療及以佛醫思想貫穿全文的佛經,還有印度五明學術體系的書,並且撰述醫書或醫方,與世俗醫者交流醫術。經藏中有為數眾多關涉醫學理論、醫喻、醫療事例、禪定、藥物、飲食與咒語的佛經。律藏也有不少藥物使用、外科手術、瞻病細則及日常保健的記載。
  僧尼能夠提供多種醫療服務,包括助產,治療流行病、腳疾、腹疾、精神疾病和眼疾,所使用的醫療方式可分為俗世醫學與宗教醫療。前者包括針術(針灸與「金針撥障術」)、灸法、藥物和調氣。後者為齋講與持咒。行醫的僧尼常以儀式專家的樣貌出現,充滿神異性格,且佛教文獻努力形塑他們聖手仁心的形象。疾病也是促進僧尼入道的重要原因,而後續發展的描述多側重個人修行,強調他們如何獲得解脫之道。
  疾病在佛教文獻中常作為一種懲戒、恫嚇的手段,褻瀆三寶與毀佛反佛者經常罹患重症如痲瘋病,病況怪誕慘烈,以此警告信眾,勸他們敬信佛法並禮敬三寶。佛教醫療常從冤業病、業障病與果報觀的角度來詮釋現世身心病痛,此外信奉外道、褻瀆三寶與毀佛反佛皆為宗教性病因,佛教靈驗故事罕見四大不調的生理性病因,因為僧尼行醫,弘法為主要的目的,這些故事旨在將佛教的宇宙論教導給信眾,勸誘民眾敬畏佛法、禮敬三寶,並且貶抑外道。一般信仰者奉佛原則為「惟靈是信」,巫覡與道士是僧尼弘法時的競爭對手,故釋氏輔教之書彰顯自身神效外,常貶低巫覡、道士的療效,強調信外道會致病,外道專職人員必須皈依佛教,方能得到救治。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81530181
Creators黃子瑜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