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台灣省議會議員質詢權之研究

民國六十六年底,台灣省省民選出了第六屆台灣省議會議員,根據報載本屆省議會是「學經歷最佳」、「新任最多」、「黨外議員席位最多」,由於議員們的積極表現,議事功能得以較往昔更有效的發揮,從而對於省府的制衡力量也遠大於往昔。然而,由於議員彼此間的觀念尚未獲得密切溝通,或是議員本身「立場」問題,導致議事堂內不斷地發生高潮,風波迭起,諸如拒絕宣誓風波、逐客風波、方言發言問題、議員反質詢風波……等等。真是漪歟盛哉,不一而足。因而,引起筆者對議會政治的興趣。
依照「台灣省議會組織規程」第三及第四條規定,台灣省議會的職權有下列:
(1)議決有關人民權利義務之省單行法規。
(2)議決省預算及審議省決算之審核報告。
(3)議決省財產之處分。
(4)議決省屬事業機構組織規程。
(5)議決省政府提議事項。
(6)建議省政興革事項。
(7)接受人民請願。
(8)其他依法律賦予之職權。
(9)省議員有向省政府主席及各廳處首長質詢之權。
顯見省議員的法定職權,降了質詢權以外,幾乎處處立於被動的地位,在維護人民權益上,皆缺乏主動爭取的直接效果。加上省政的深奧複雜,議員在缺乏助手與雜務繁多(選民的請託事件多如牛毛『巨細糜遺』:小至請省議員協調車禍的賠償問題、違警的交保、介紹職業、調解家庭糾紛,大至整個社區的建設,對公家機構『不法』措施的密告……等)的情況下,如何有空去研究省政與種種煩難的法規呢?!
反之,質詢權係議員個人可以主動運用的職權,既無須受到連署、附議等會議程序的限制,又不需花費相當的時間去研習準備。加上,質詢日程的安排往往佔有正式大會開會時間的百分之五十左右。由此,可以看出質詢權在省議會的職權中,是具有相當的份量,此係筆者以質詢權為研究議會政治之主要對象的原因所在。
至於,省議員因何而提出質詢,其質詢的行使方式、質詢的內容,以及省府官員對質詢的答覆與效果如何,這些問題皆是本文所須探討的重心。筆者係以大衛。伊士敦的系統理論模型為分析架構,並基於下列三個假設,以進行資料的蒐集與論文的撰寫。
假設一:省議員行使質詢權是一種行為,依行為的意義係指個體(organism O)對於刺激(S)的一種反應(R)。而動機即是刺激之一,因此,省議員的動機,必然影響到質詢的內容,甚至質詢的效果。
假設二:省議員的質詢對於省府官員是一種特殊的刺激,省府官員對於此一刺激,必然有所反應,而此種反應或者僅是對議員的質詢提出說明,或者是進一步仍需省府官員採取行動。當省府官員的反應,無法令省議員感到滿意時,議員可能以再質詢或其他方式再度反饋到(feedback)省議會與政府這個政治系統中。
假設三:質詢的效果,除了受到省議員個人所提的內容、方式的影響外,省府官員對省議員質詢時的動機、立場與內容的評價,亦可能影響到質詢的效果。
本論文共分六章十八節,約十萬言,各章要旨為:第一章,緒論,敘述本文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質詢的意義與性質,並介紹省議會質詢制度的沿革與其法律基礎等。第二章,質詢的提出——即對政治系統的輸入。首先闡明議員與省民對質詢權的認知,再探討議員提出質詢的動機,資料來源,提出質詢的方式;最後論及影響質詢提出的因素。第三章,質詢的內容及答覆——即轉換過程及輸出,敘述質詢內容的分類與重複現象,並論及質詢內容超出範圍或措詞不當的越軌情形,而後再分析地方議會議員言論免責權的意義和範圍;最後將質詢答覆的方式加以說明,並探討官員答覆是否需要質詢議員同意此一問題。第四章,省政質詢的作用與效果——輸出。先探討質詢的作用與其對政治系統所具有的功能,而後就議員與省府官員的意見對質詢作一評估,再依省議會公報與前一評估,筆者說明省政質詢所發揮的實際效果。第五章,省政質詢中大眾傳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功能,先闡明大眾傳播的意義及其在省政質詢中的角色與功能,進而由議員與省府官員的了解來評估其對省政質詢的報導。第六章,筆者於論及本文的分析架構時,將前述各章的分析架構做一整理介紹,並對質詢權運作上的偏差,提出檢討與建議。
由於近年來國內政治研究漸轉向於動態實證的研究,因此,筆者從事本論文的研究時,除了從法律條文與文獻資料來探討外,並透過實地觀察、訪問調查等研究法,以求能有較為深入的發現與認識。其中,本文共設計二份問卷,一份是對省議員作調查,另一份則對省府官員作調查。在省議員方面共發出七十三份(正副議長未行使質詢權,故不對其發問卷;加上張賢東、李炳盛二議員辭去議員資格,共有七十三位議員行使質詢權。)問卷,收回三十七份,收回率為百分之五十點六,但其中有三位義員未表示意見,不予計算,故實際收回率是百分之四十六點六。省府官員方面,除了對各廳處局正副首長發出問卷外,並對股長級以上的單位主管發出問卷,二者合起來共計一百五十份,其收回九十四份,收回率為百分之六十二點七,但其中有一份未表示意見,故實際收回率為百分之六十二。
筆者由於才疏學淺,且初次嘗試論文的寫作,力實有未逮,備感艱辛。如今本論文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陳師逸民的鼓勵和愛護,陳老師除了精神上的鼓勵,智識上的啟迪,尤其讓學生受益匪淺。此外,華師力進的多方啟發與指導;學長詹悟、楊添成與好友張健的幫忙發收問卷及照顧筆者在霧峰的日子,使筆者得以心無旁務順利進行研究工作。資料的蒐集過程,復蒙學姊王切女,同窗黃德福、林鐘沂、陳殿權等慨借論文有關資料,其次台灣省議會秘書長林猷穆先生、董編審恆益等多人熱心幫忙,論文始得以完成。筆者謹此致最誠摯的謝意!
感謝所有師長的教誨,以及同窗、好友等的鼓勵與支持。最後,謝謝母親多年來辛苦培育之恩,及摯友蓮莉長年來精神的鼓勵。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7944
Creators柯景昇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