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五到八世紀財政物流的形成--以軍糧調度為線索 / 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distribution during 5-8th

本文援引核心區與核心集團理論作為觀察視角,以軍糧調度為線索,研究五到八世紀中國財政物流形成的過程,藉此明瞭古代中國國家權力的特殊性。內容方面主要以兩部分構成,一方面分析軍事部門在國家分工層次下的位置,一方面討論國家調度物資能力的變化。
以第一點來說,北魏到唐前期雖然有過職業軍人的出現,但或者既是軍人又是統治集團,或者有役使奴婢部曲以進行生產,故皆非完全脫離生產的軍事部門(例如北魏),或者很快又重新投入生產部門(例如隋,漢末亦有一例),只有到唐中期才出現脫離生產的獨立軍事部門。
以第二點來說,北魏時期的財政資主要儲備在地方,中央在戰時派出將軍,至地方的州郡進行軍糧調度。租輸三等九品制是國家通過戶等對編戶進行物資輸送的編組,它意味著核心權力對各個分散的點進行連接以達到強化控制的目的,推測唐初的戶等仍保有此意。另外,北周總管到唐前期的都督府,經歷軍權向中央的收編過程後,都督府失去實際功能,卻仍被保留下來,故推測可能與財政物資的輸送有關,並從空間分布的結構上進行了考察。
從以上來看,北魏到唐前期,有一個軍事部門脫離生產、最後確立的過程,另一方面,國家對物資調度的能力逐漸加強。兩者之間具有何種關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簡言之,唐前期最後確立的獨立軍事部門,是來自國家調度物資能力的強化,使其有足夠能力持續性負擔一個脫離生產的軍事部門。這種關係是如何形成的?比較北魏與唐前期的軍隊和國防型態後,發現都有從進攻型轉向防守型的變化,這種變化來自中國國家權力的形成方式,經常是以一個地域的組織化力量對其他地域的統合而實現,故北魏平城核心區與唐代的關隴地區,具有相似的意義。但在內部統合達到一定程度後,就面臨外部防禦的問題,此時常可見抽調核心區武力,或編組邊境地區武力以進行防守的情形。這種邊境防禦的前提是後方物資與人力的持續性供應。只不過,北魏時的核心權力尚不具備如唐代的組織化程度,故最終無法維持一支經常性的獨立軍事部門。
唐開元、天寶時期在政治、財政制度上進行許多調整變化,例如因大量逃戶而產生的使職差遣,和糴法以及江淮迴造納布等,過去傾向從社會經濟結構變化的角度解釋,本文並非否定,而是認為此種立場出發的解釋仍存在不夠充分之處,反而不如從核心權力變化的角度解釋來得有效。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41530051
Creators吳承翰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