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中韓貿易關係的研究

最近大韓民國的報章雜誌上常有關於中華民國各方面快速進步的報導,尤其在經濟建設方面,大規模工廠的創設,對外貿易的推進都有令人驚訝的長足進展。
中華民國是韓國的近鄰,也是我們反共的堅強盟友,對於中華民國的發展,自為我國人士所樂聞,而中華民國工商貿易的發展,其實際情形如何,對於我國經濟發展會有什麼影響,也為我國政府人士所關切。
然而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因為歷年來兩國的貿易統計數目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存在著許多困難的問題,如有不夠詳細與完美的地方尚請各位老師多多指教。
此論文顧名思義以中韓貿易關係的研究為主題,並加以詳細分析與討論。
由於科學昌明,促成了經濟的迅速發展,由於交通發達,促進了國際間交往的頻繁。再加上三種生產費差異的作用,促成了經濟上的國際分工,中韓兩國的貿易也因而更見繁盛,為了有助於積極並順利地發展中韓國際貿易與共同從事於國際市場的開發,促成我在企業管理研究所專攻行銷學研究及作此論文的動機。
其目的在將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七O年間中韓經濟發展及對外貿易的情形加以描述,以供中華民國政府人士及學術界做為參考資料,如果能在增進中韓貿易和貿易均衡上有萬分之一的助益,將是我最高的榮幸。
中韓貿易額近生來呈現增加的趨勢,就中華民國對大韓民國的輸出而言,雖各年互有增減,但長期觀之,則有增加的趨勢。至去年(一九七O年)已經至三千萬美元以上,就對大韓民國之輸入而言,仍呈現增加的趨勢,但如果我們從輸出輸入所佔比率上觀之,則中華民國對大韓民國的輸出,佔輸出總值的比率顯示不穩定的變動,也就是說,對韓國的輸出並沒有比例增加,並且所佔比值很小,約僅百分之二。中華民國對大韓民國之輸入比值更小,約僅佔輸入總值的千分之五。
如從貿易額所佔之席位觀之,則中華民國對大韓民國之輸出至一九七0生佔對大韓民國輸出的第九位,而大韓民國對中華民國之輸出佔第十位。
從上述分析可知;中韓雙方雖努力於貿易的促進,然而其成果卻不大。其原因乃是中韓工商業發展的方向極為相似,並且市場狹小,國內市場極易飽和,怎能夠容許國外廠商進入。故近年來,主要貿易項目乃局限於自然氣候影饗較大的農產品。
結論:(1)市場共享:以兩國市場為對象,設立較大而合乎經濟規模之各項工業,促使兩國經建順利發展,且可互增輸出。
(2)截長補短:兩國政府成業者,並該預先做市場調查,使過多或不足之產品以國際合理的價格相互購售,避免貨物滯銷造成浪費現象。
(3)捷足先登:視中韓市場需要而生產最必要的物品,以物美價廉與他國競爭。
(4)互易有無:中韓兩國地理因素完全不同,生產品也隨之有異,應該藉國際貿易互通有無。
(5)先洽後展:雙方經營貿易者應該先彼此獲得了解與信任,經由有關單位發展貿易,裨使解除彼此間對日貨的依賴。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9217
Creators李丙相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