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台灣地區生育事件之季節模式與變遷分析 / Patterns and Changes of Birth-Seasonality in Taiwan, 1906-2003

生育事件究竟是一種生物事件(biological events)或是社會事件(social events),一直以來,引發學者不同面向之探討,然至今尚無定論。對於生育行為是否存在季節性之變化,過去的研究結果呈現不同之見解。本研究企圖釐清生育事件是否存在特定季節或其他之變化模式,特別利用台灣地區歷年(1906~2003)生育資料,經由統計運算與圖形之呈現,證實台灣地區生育事件之變遷模式,確實存在季節模式之變化。整體而言,生育事件的季節週期模式,呈現U型,以四月到七月為出生淡季、十月到隔年一月為出生高峰。但此一模式在「結婚事件的季節週期模式」維持穩定不變的前提下,一九七0年代開始慢慢逐漸式微,甚至到了九0年代二十一世紀初,生育事件的月份波動情形已轉為年終高峰之左傾模式。
綜合言之,促使台灣地區生育事件典型季節模式的解釋機制主要可以歸納為「農業週期」與「節慶」兩點。另外,對於導致整個二十世紀台灣地區生育事件季節性模式變遷的原因討論中,在「結婚事件的季節模式」穩定持續存在前提之下,意味著「結婚」與「生育」兩者間的傳統直接關係受到了其他變項的介入,亦或者在「結婚事件」與「生育事件」之上,存在著前置變項(antecedent variables)的影響。
隨著七0年代之後,台灣正式進入工業化開發中國家之列,經濟產業結構的轉變,亦可能是導致七0年代開始,台灣地區生育事件的季節週期逐漸脫離傳統U型模式的因素之一。
最後,對於改變近期台灣地區生育事件季節模式最重要也最關鍵的原因乃是,自一九六0年代開始迄今,在政府成功地推行多次家庭計畫下,子宮內避孕器裝置、口服避孕藥、保險套與男女性結紮等有效的人工避孕方法之誕生與普及化,徹底改變了國人傳統的生育態度與行為。同時,對於生育知識的瞭解,以及對於生育控制能力的增加,亦大幅度地降低了外在自然環境對於人們生育行為的干涉程度。因此,「家庭計畫」對於七0年代之後台灣地區生育事件季節模式的淡化與式微,占有擧足輕重之地位。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22540081
Creators裘雁鈴, Chiu,Yen-Li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199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