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社區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關係之探討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一)探討社區參與學校教育及學校效能現況。(二)探討不同背景之教師所知覺到社區實際參與學校教育以及學校效能之差異情形。(三)探討社區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相關性。(四)探討社區參與學校教育對學校效能之預測力。(五)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具體結論與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桃園縣國民中學校長及教育人員作為改善行政領導、增進與社區互動、提高社區參與學校教育以提昇學校效能之參考。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半結構式訪談為輔,以自編「桃園縣國民中學社區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調查問卷」為工具、桃園縣54所國民中學教師(含校長、主任、組長、導師和專任)750人為施測對象,回收正式問卷665份(回收率89﹪)、有效樣本601份(可用率80﹪)。所得資料以SPSS/PC10.0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與解釋,所獲得的主要結論如下:
一、 社區參與學校教育整體言,現況為中等以下程度,尚不普遍。
二、 社區參與學校教育以「教學活動」、「校務發展」層面較多,而以「人事遴聘」層面最少。
三、 學校效能整體言,現況評價為很高程度,大致很好。
四、 學校效能在「學校氣氛」、「教學品質」、「學校環境」、「學生表現」等各層面評價為很高,為中等以上程度,而「社區支持」仍排最末。
五、 校長、鄉鎮地區學校教師,對社區參與學校教育整體的知覺上,有顯著較高的傾向。
六、 男性、年長、校長、服務資深、大型規模學校以及鄉鎮地區的教師對學校效能整體的知覺上,有顯著較高的傾向。
七、 正向的社區參與學校教育,可提升學校效能。
八、 社區參與學校教育各層面對整體學校效能有預測力,其依序為「校務發展」、「校園建設」、「教學活動」、「活動與經費支持」及「人事遴聘」等五層面。
九、 依據訪談結果,國中社區人士與校長(或教師)雙方的看法若有不同時學校的處理態度有四種:(一)家長向學校反映、抗議或訴諸媒體(二)尊重學校做法(三)共同討論與溝通(四)彼此不相推託,有同理心的心態。
十、 學校可主動研擬適當的策略,以提昇社區參與學校教育。
十一、 「社區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關係的探討」的研究結果,可作為學校經營的重要參考。
依據研究結果,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如下:
一、 訂定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法,使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於法有據。
二、 訂定全國家長日,以落實社區參與學校教育的意義。
三、 訂定社區參與學校教育的獎勵與監督措施。
四、 校務評鑑的「學校與社區關係」指標,增加其比重,加強學校重視與社區關係的互動與經營。
五、 校長培訓課程中涉有「學校與社區關係」、「社區參與與學校效能」等主題,以提昇校長與社區互動的認知。

依據研究結果,對桃園縣國民中學的建議如下:
一、 學校多舉辦有關「學校與社區關係」、「親師合作方案」、「溝通技巧」等教師成長課程,以加強教師與社區互動的認知與技能。
二、 學校多舉辦學生學習成果發表、藝文活動等,以提昇社區參與學校教育的意願。
三、 學校多舉辦有關「學校行政」、「教改政策」、「教育原理」、「親職教育」、「人際互動」等成長課程,以培養家長對教育有正確的理念。
四、 訂定家長契約,以明定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有關的各項權利與義務。
五、 主動研擬社區參與學校教育的計劃,並設有專人,負責推動與執行。
六、 學校應積極重視社區參與學校教育之「教學活動」、「校務發展」等層面,以提昇學校效能。
七、 設計多元化溝通管道,以滿足不同社區家長的需求。
八、 加強學校、家長與社區的互動關係,可提昇學校效能。
九、 鼓勵導師與專任教師擔任行政工作,加強與社區的互動。

依據研究結果,對社區人士的建議如下:
一、 強化學校、鄉鎮市與全縣性各層級之家長會組織運作與功能的發揮。
二、 配合各學校及社區之條件與特色,以漸進與多樣化方式參與學校教育。

依據研究結果,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如下:
一、 在研究對象方面-擴大施測範圍至北區或全國。
二、 在研究方法方面-採個案研究法。
三、 在研究工具編製方面-編製更為完善的「社區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量表」。
四、 在研究內容方面-探討社區參與學校教育的困難。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1911006
Creators徐小玲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