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清代台灣寡婦的他力與自擇 / Widows In Qing Dynasty: Exterior Force and Rational Choice

台灣在尚未被併入清國領土範圍前,本地居民是以部落社會為主,尚且有平埔族與高山族。目前我們熟諳的貞節牌坊、旌表與匾額,皆隸屬中國傳統儒家所推崇的節操理念與漢人思維,然而,它們並不存在於原始的台灣。清代台灣婦女因守節而受到表揚一事是根據旌表律令,為能理解此制度是如何生成於台灣,必須追溯制度的起源、演變與對台灣婦女的影響。

本文欲從明清的律令,探討旌表辦法、規範及名稱之差異,與此制度如何演變並施行於清代台灣,並以清代台灣志書中〈列女〉之名稱與紀錄作為佐證旌表一制在清代初期、中期、後期之演變,了解彼時台灣婦女是如何被納入儒家規範與漢人價值觀的體系之中。此外有別於以往關注寡婦弱勢與同情憐愛的面向,本文將以《淡新檔案》和《台灣私法物權編》中的民事訴訟與契約簽署等案例,分析婦女選擇守寡一途之因素,包括她們須面對現實經濟環境與家庭成員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守寡」實為婦女幾經機會成本考量後之選擇。台灣女性權力是如何從優勢轉為劣勢,再經由身分的轉變展現其母權亦是本文觀察之課題。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101158012
Creators陳品妤, Chen, Pin Yu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