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少年監獄受刑少年與一般學校班級少年同儕團體之比較研究-社會網路的分析觀點與方法 / A Network Approach to the Explanation of Adolescence Peer Group: A Comparison Study on Juvenile delinquents and School Students.

基於對偏差青少年同儕關係的理論與研究,各家林立,爭論不一,本研究使用社會網路的分析概念與方法,同時比較了偏差青少年與一般青少年同儕關係中的人際吸引、次團體形成、團體感受、團體互動以及個人在團體中態度的相關。企圖對青少年的同儕團體進行較深入的探究,同時亦將同儕關係網路放入個人社會網路中,嘗試瞭解同儕關係在個人社會網路中的位置。
  本研究選擇正在新竹少年監獄服刑的一個少年犯班級為受刑少年組,而以台北市景興國中的一個班級為一般少年組。兩者皆為一年級的男生班,前者約有17人,而後者則有44人。為研究人際吸引及班級中次團體的形成過程,本研究採長程貫時的研究設計,為時一學期。
  本研究的重要發現如下:
  1.誠如青少年幫派的研究,受刑少年組受試者多來自中下階層的家庭。
  2.如社會控制理論所預測的,受刑少年組受試者和父母親人的連結關係,大都相當地薄弱。
  3.老師關係在兩組樣本的個人人際網路中,都呈現相當低的連結,顯示師生關係有待加強。
  4.同儕關係同時在受刑少年組及一般少年組人際網路中佔有重要比例。在一般少年組中,同班同學又為受試者朋友同學關係的重心。但對受刑少年組受試者而言,其要好朋友多為入監前所結識的朋友,其關係較為穩固與密切。
  5.受刑少年和一般少年在同儕團體中各著重不同的活動,而受刑少年組在其個人所屬團體中的團體感受(如:支持感、信任感)較一般少年組為佳。顯示社會控制理論對偏差青少年同儕關係的預測須加以修正。
  6.從長程貫時的研究設計中,本研究發現隨時間的增加,兩組樣本班級中都有次團體的形成,受刑少年組因班級人數少且相處時間多,較早形成穩定的次團體。
  7.比較受刑少年和一般少年次團體的形成,發現在人際吸引過程中,相似性與接近性同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受刑少年組中,次團體成員在偏差態度上有相當程度的相似,而相同寢室的受試者亦易形成次團體。就一般少年而言,同一次團體成員除在偏差態度、一般態度與價值觀有較高的相似性外,學業成就的相似性更明顯地影響人際吸引與次團體形成的方向。此外,在一般少年組中座位的接近,亦是次團體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
  8.受刑少年在朋友特質所強調的選擇要件上,和一般少年組受試者有明顯地差異。前者偏重選擇「有正義感」的朋友,而後者則重視成續的高低。
  9.不論是在受刑少年組或一般少年組中,皆可發現次團體成員擁有較佳的團體感受,而同儕團體中的孤立看則自覺被團體所排斥。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3280
Creators夏蒂蓮, Hsia, Ti Lie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