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左繡>>研究

《左傳》有經書地位,是十三經之一;有史書性質,是記事古史之源;有文學成分,被譽為文章之祖。《左繡》一書以評點體式解讀《左傳》義法,在「法」的分析與「義」的追索中,同時呈現《左傳》文、史、義的三種面貌。
本論文共分八章,首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與目的,並及前人研究成果之介紹;本研究旨在呈現《左繡》闡釋《左傳》的風貌,並以接受美學角度,重新予以定位,故以第二、三章處理理論及背景探索。第二章主要討論語言表意的問題、評點源流及其有別於其他批評方法之特點,以及「接受美學」中姚斯與伊瑟爾三大概念──「讀者的期待視野、文本的召喚結構、讀者與文本的互動」之引出。由於語言表意同時具有侷限與開拓的特質,使得闡釋行為從根本上就具有創造本質;而評點體式又使批評家積極地介入文本意義之確立,凡此皆使得採用評點方式所得的闡釋,很明顯地是來自於讀者與文本之互動,亦即文本意義非預存於文本之客體,亦非讀者主觀之投射,而是在讀者與文本互動之後確立,故讀者亦參與了文本意義之產生。第三章則探討《左繡》作者所處環境,以尋繹其期待視野之形成與界域。《左繡》成書於康熙末,彼時學術風尚黜虛崇實,文學環境則桐城「義法說」興起,朝廷以八股文取士,《左繡》作者馮李驊又自道時文習作之先在經驗,因此「徵實」、「義法」、「時文概念」皆是形成《左繡》作者解讀《左傳》時期待視野之成分。
第四至七章由不同角度談《左繡》闡釋《左傳》的實際狀況。探討馮李驊對《左傳》做出哪些面向之分析?他對《左傳》解讀之功力如何?第四章介紹《左繡》的結構及其解讀《左傳》的角度,呈現馮李驊及陸浩在期待視野作用之下,對解讀策略──「專論文法」之宣示。第五章就是分析其「專論文法」的部分,探討《左繡》對《左傳》修辭設計之掌握,研究結果發現,其賞析既能照顧全局,復能細及字句,甚至於全書脈絡,皆有線索之提出,於展露《左傳》文章美學之貢獻至鉅,而所論大都有確實之文本證據,與當時「徵實」風氣頗為契合,亦使其評點有不同於印象式批評之風貌。事實上,《左繡》雖標榜「專論文法」,實指其切入角度而言,其所評所論,乃由文法而及義理的追究,故第六、七章旨在呈現《左繡》對「義」這一部分的探討,第六章為「《左繡》對《左傳》主題思想之揭示」,研究結果顯示《左繡》作者對敘事文體的本質了解甚為透徹,能由文本結構之順序、聯結及對比之中,挖掘微言大義,對《左傳》「屬辭比事」的特質,發揮殆盡。第七章為「《左繡》對《左傳》解經功力之闡發」,經由《左繡》之剖析,《左傳》以敘事解經的特色再次受到肯定。由第五、六、七章的分析可以看出,《左繡》經由對《左傳》文采的挖掘,卻同時展現《左傳》文、史、義三個學術面向的光彩。
第八章處理《左繡》的定位問題及其意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譏其「竟以時文商榷經傳」,但以接受美學「意義來自於讀者與文本之互動」的概念來看,同一個文本,流經不同時代,衍生之解讀難免參差,《左繡》作者以新時代新視野去「接受」古籍,本就是閱讀理解的自然現象,更遑論其使《左傳》在新的時代、新的讀者需求之下有了新的闡釋視角,此正是經典之所以能成其為經典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由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為《左繡》定位,就《左傳》學而言,相對於傳統的《左傳》註疏及經史學範疇,《左繡》有開拓《左傳》文章美學及闡釋方法新疆域的功勞,而其對《左傳》屬辭比事之分析,又可資為前人說法訂補之用;就文學批評方面來說,將「評點」這個體式轉用於經傳,且盡量避免印象式評點之弊,對這個批評範式的提升,當有功勞;而其闡釋,常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讀者主位之認知,這樣的特質,將一向只認定作者為一切意義根源的文學批評傳統,轉而至讀者身上,亦即由終極意義之追索,也看重審美價值之呈現。「一沙一世界」,可以說《左繡》正是時代文學批評具體而微之沙粒,《左繡》評點著重證據之呈現、濃重的時文結構氣息,以及兼重法與義的解讀方式,皆與當代學術、文學批評之風潮共振,它實具有時代縮影以及批評認知轉變的意義,故由《左繡》的探索,亦可大略掌握當時學術及文學批評狀況。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02000089
Creators蔡妙真, TSAI, MIAO-CHE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copy;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