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廬隱、蕭紅小說藝術風格比較研究

廬隱、蕭紅去世至今已六、七十年了,兩人以女性特有的細膩觀察,加上獨具的才華,寫出超越時空的不朽篇章。從二0年代到三0年代,自「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兩位一生流離,敏感深情的女作家,在筆下各自展延出屬於她們自身與時代的標記,也展現出各自不同的熠熠豐華。
本論文第一章說明研究此論文的動機、目的,並將廬隱、蕭紅兩人的成長經歷、性格、時代背景、文風、作品主題和生平作一比較介紹。
第二章介紹廬隱、蕭紅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這大環境給兩人的小說帶來什麼影響。
第三章主要著墨於探討廬隱小說個人獨具的藝術魅力,分析她小說特有的藝術風格。廬隱的小說廣泛運用日記和書信的形式,這一點在「五四」小說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堪稱為日記書信體的專家。強烈的主觀抒情,濃郁的傷感,是廬隱小說的基調,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第四章主要在探討蕭紅小說的藝術魅力,何以過了這麼久,她的小說依舊為人所喜愛。蕭紅對小說的創作有獨到的見解,認為一個有出息的作家,在創作上應該走自己的路,有自己的文學表達方式。蕭紅小說採用自傳體,充滿詩的意境,連語言、韻律、節奏都詩化,充滿濃厚的感情色彩。
第五章是針對廬隱、蕭紅這兩位女作家藝術風格的同異之處加以比較。兩人的相同處在於彼此都善用抒情筆法,將自己的生平遭逢溶入筆下的人物之中,同具自敘傳風格。廬隱、蕭紅書寫的人物大多以女性為主,主要在突顯出女性在男權社會中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廬隱、蕭紅透過這些不幸的女性的經歷,展現出兩人的女性意識以及對芸芸眾生的悲憫。廬隱、蕭紅藝術風格的相異之處則在於兩人寫作表現的差異。廬隱採以日記體和書信體的文體,用第一人稱的表達方式將處於新舊交接的女性悲哀抒發出來。蕭紅致力於建構一種介於散文和小說之間的特殊文體,在敘事、寫景、狀物中融入深情。集散文筆法、抒情詩手法、繪畫技法於一體,運用兒童視角,營造優美的意境,創造出令人驚奇的蕭紅體抒情小說。
第六章針對前五章論文,提綱挈領的作一總結,並提出此論文未來可再延伸、拓展的願景。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29120201
Creators陳淑芬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