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醫療科技、風險與新聞建構:以台灣與美國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爭議報導為例 /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isk and news co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Taiwan and American HPV vaccine report

HPV疫苗一方面是新興醫療科技產物,另一方面牽涉科學風險與社會影響力未知的議題,是當前醫療科技風險即具代表性的例子。在各利害關係人的論述競逐下,媒體如何建構此類新聞鮮少有研究關注。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在探討台灣與美國媒體如何建構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簡稱HPV疫苗)爭議新聞內涵,而在地社會文化特色是否影響傳播文本的疫苗風險知識建構與定義。此外,閱聽眾對新藥的認知受媒體報導內容影響,本研究同時將疫苗風險、利益與侷限性等資訊納入分析標的,探討台灣與美國媒體HPV疫苗新聞品質。
本研究以2003年5月1日《蘋果日報》發刊為起點,至2009年6月30日為止,《聯合報》、《蘋果日報》、《紐約時報》與《今日美國》共245則HPV疫苗新聞為樣本,採用內容分析法檢視四報的HPV疫苗新聞有何特性,如何呈現HPV疫苗風險與利益資訊。
研究結果發現,HPV疫苗新聞的版面會因報紙類別、媒體屬性呈現差異,《聯合報》、《蘋果日報》、《今日美國》的HPV疫苗新聞較常出現在「生活版」或「健康」版;《紐約時報》則是以「焦點/綜合」版和「評論」版為主。且菁英報較常以硬性新聞取徑報導HPV疫苗新聞,通俗報則多以生活、消費情報處理之。在新聞形式方面,《紐約時報》與《今日美國》的「評論性文章」較其他兩報多,而通俗報出現以「專題/特寫/專訪」提供HPV疫苗爭議深度報導的趨勢。在新聞篇幅方面,《紐約時報》「1001字以上」的報導最多,《蘋果日報》以「601-1001字」為主,其於兩報多為「301-600字」的報導,但新聞篇幅不因媒體屬性而有異。
各報對HPV疫苗新聞的重要新聞主題選擇小有差異,但皆以「科學與醫學資訊」類和「政策法規」類主題的報導最多。此外,菁英報較重視政策爭議,但通俗報較聚焦科學研究成果。而台灣地區報導關注「喚醒疾病防治意識」類主題,但美國地區則企圖以「喚醒用藥安全意識」類報導提醒民眾HPV疫苗存在的未知風險。但HPV疫苗主要新聞主題呈現不受報導時間影響。
HPV疫苗新聞消息來源分布會因報導地區而出現差異。雖然「科學界人士」為各時期、各報引用傾向最高的消息來源,但台灣媒體提供「科學界人士」與「政府官員」較多的HPV疫苗議題發言權;美國媒體則是讓「使用者/民眾」有較多的發言空間,並較台灣媒體更常刊出HPV疫苗相關社論。此外,美國媒體較常註明消息來源與利害關係人的互動狀況。
至於新聞框架方面,整體而言,「科學創新框架」與「醫學藥品框架」為報導比例最高的二個新聞框架,但重要性隨時間變化遞減,然「希望框架」和「質疑科學框架」則是出現相反趨勢。此外,菁英報刊出「質疑科學框架」的比例亦高於通俗報。再者,美國媒體較常以「質疑科學框架」、「性/文化框架」建構HPV疫苗新聞;台灣媒體則偏好「希望框架」。
疫苗風險與利益資訊呈現各項目受報紙類別、媒體屬性與報導地區的影響不一。首先,《蘋果日報》提供較多關於「僅預防特定型別」、「抹片檢查」與「安全性行為」的資訊,而通俗報出現「僅預防特定型別」與「安全性行為」兩項目的比例較菁英報高。此外,美國媒體報導「疫苗利益」、「疫苗風險」、「僅預防特定型別」、「施打疫苗後仍須進行抹片檢查」的比例較台灣媒體高。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6451009
Creators蘇凌瑩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