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劉劭才性論之詮釋與重建

劉劭才性論,上承漢魏思想,下開魏晉玄學,在學術變遷、思想轉移上有著重要的轉型定位及其價值。本文從釐清「才」與「性」之單詞義域著手,以及說明「才性」一詞的綰合與演變,之後,對魏晉之「才性」概說,析分為:「性言其質,才名其用」、「才性合一,兼具才德」、「性本才末,才以輔性」、「才性有別,異中有同」、「才性分立,唯才是舉」,並從中探討才性之意涵及其才性之邏輯關係,援引為劉劭才性之參照與對比,以求確切掌握劉劭才性論之意旨。
其次,在劉劭才性論之指涉與開展下,以「氣化宇宙論」為形上思維,「性」為天地元一之氣所統攝,即為「氣性」;「才」為「才能稟賦」或「才智」,即人之本質展現於外者就是「才」,而對「才」之鑑別,必先通過「情」,即由「情性之理」作為依據,此乃劉劭「內質外用」之才性觀點。
再則,劉劭才性論之體系,層次多元、縝密複雜,若要辨識「人才」,必須經由「情」,即顯現形體之外的風采、儀態或情姿之九種表徵,開展出「徵質以辨才」的品鑑原則。故劉劭才性論在性、情、才合一之體系框架下,性與情、性與才及情與才三者之間彼此相聯,其「內在之質」與「外在之情」分別作橫向與縱向之聯繫下,達到識別「人才」之目的,此為劉劭鑒識人才之原理。
最後,關於劉劭才性論或《人物志》一書在轉型定位及其價值上,其「內質外用」之才性理論,對於人物品鑑及文學藝術創作有所啟發,鼓盪了個性化的思潮,下開「才性之辨」及鍾會之《四本論》。而《人物志》中,藉由道家思想的發揮與詮釋,已有「儒道兼綜」、「援道入儒」之趨勢。此外,由「循名責實」過渡到「辯名析理」,由「以形徵神」發展到「言意之辨」,對聖人或人君之論,賦予「中和平淡」、「其質無名」、「總達眾材」之特質,均足以窺其玄學之端倪,如:「有無」、「本末」與「一多」,「名實」、「形神」與「才性」等,亦可佐證劉劭才性論或《人物志》在學術思想或哲學史之定位與價值。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7912011
Creators黃鈺婷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