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人物志》的人才學研究-HRD觀點

王玟晶, Wang, Wen J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名為「《人物志》的人才學研究-HRD觀點」,從『能力發展』、『考選評估』、『甄補任用』、『人才合作』、『領導接班』、『人文精神』此六個現代所重視的HRD觀點,研究《人物志》的人才學在人力資源發展的領域中如何應用以及其地位,採取文獻分析法和比較研究途徑,本研究的範圍,以《人物志》為主,將《冰鑑》、《貞觀政要》、《做21世紀的人才》…等東方人才學文獻以及有關《人物志》的研究結合HRD觀點,進行文獻分析和比較,本文之研究目的乃探討:一、《人物志》的人才學的重要性;二、《人物志》的人才學的現代性;三、《人物志》之人才學內涵和人才分類系統;四、《人物志》的人才學在人力資源發展的領域中如何應用以及其地位;五、《人物志》之人才學對人力資源發展提供新的啟示。 研究發現以HRD觀點研究《人物志》的人才學,可結合成六大面向:一、『才性鑑定與能力發展』:發掘員工潛能;二、『識人之明與考選評估』:可與多元評估模式相互補足;三、『用人之道與甄補任用』:依人格、專業、才智、職能與利弊用人;四、『人才之間協調與合作』:化解性格和溝通上的衝突、適才適所並建立異質團隊;五、『君臣英雄論與領導接班』:分析領導者的資質、領導風格和侷限;六、『道德修養與人文精神』:謙讓律己。 《人物志》提出才性鑑賞的原理、識人方法與考察人才的途徑、用人必須揚長避短、崇尚全才、溝通需有八通之能且行之以道,並提倡謙讓的道德修養,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亦注重品格與修養,《人物志》的人才學對於現代人力資源發展提供莫大的啟發,進而豐富行政學中國化的意義。 關鍵詞:劉卲、才性、人物志、人才學、人力資源發展
2

劉劭才性論之詮釋與重建

黃鈺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劉劭才性論,上承漢魏思想,下開魏晉玄學,在學術變遷、思想轉移上有著重要的轉型定位及其價值。本文從釐清「才」與「性」之單詞義域著手,以及說明「才性」一詞的綰合與演變,之後,對魏晉之「才性」概說,析分為:「性言其質,才名其用」、「才性合一,兼具才德」、「性本才末,才以輔性」、「才性有別,異中有同」、「才性分立,唯才是舉」,並從中探討才性之意涵及其才性之邏輯關係,援引為劉劭才性之參照與對比,以求確切掌握劉劭才性論之意旨。 其次,在劉劭才性論之指涉與開展下,以「氣化宇宙論」為形上思維,「性」為天地元一之氣所統攝,即為「氣性」;「才」為「才能稟賦」或「才智」,即人之本質展現於外者就是「才」,而對「才」之鑑別,必先通過「情」,即由「情性之理」作為依據,此乃劉劭「內質外用」之才性觀點。 再則,劉劭才性論之體系,層次多元、縝密複雜,若要辨識「人才」,必須經由「情」,即顯現形體之外的風采、儀態或情姿之九種表徵,開展出「徵質以辨才」的品鑑原則。故劉劭才性論在性、情、才合一之體系框架下,性與情、性與才及情與才三者之間彼此相聯,其「內在之質」與「外在之情」分別作橫向與縱向之聯繫下,達到識別「人才」之目的,此為劉劭鑒識人才之原理。 最後,關於劉劭才性論或《人物志》一書在轉型定位及其價值上,其「內質外用」之才性理論,對於人物品鑑及文學藝術創作有所啟發,鼓盪了個性化的思潮,下開「才性之辨」及鍾會之《四本論》。而《人物志》中,藉由道家思想的發揮與詮釋,已有「儒道兼綜」、「援道入儒」之趨勢。此外,由「循名責實」過渡到「辯名析理」,由「以形徵神」發展到「言意之辨」,對聖人或人君之論,賦予「中和平淡」、「其質無名」、「總達眾材」之特質,均足以窺其玄學之端倪,如:「有無」、「本末」與「一多」,「名實」、「形神」與「才性」等,亦可佐證劉劭才性論或《人物志》在學術思想或哲學史之定位與價值。

Page generated in 0.019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