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中共陜甘寧邊區政府及其施政之研究(一九三七∼一九四七年)

曩昔筆者恆感困惑,中共自出生、成長、乃至於竊據整個大陸,其間曾數度瀕臨絕亡,變遷頗大。尤其當流竄至陝北初,奄奄一息。其何以又能喘息坐大?個中錯綜複雜的因素何在?
所謂陝甘寧邊區政府,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緣當中共宣佈取消「蘇維埃」名稱,「輸誠」國民政府,「共赴」國難,其第一個所建立的地方特區即為陝甘寧邊區。此一轉捩點不僅使中共生命獲得苟延,亦是造成其利用抗戰之有利情勢滲透敵後,大量發展其勢力;及勝利復原時,乃得以能乘局勢混沌,實行全面叛亂。此種種禍因,皆係導源於其有此神經中樞之根據地存在。
中共中央成立此邊區政府及此一邊區政府內部情形,或不為世人所了解、或學者論述過於簡單而又偏重中共中央之作為、或「人云亦云」「以訛傳訛」。此皆引發筆者探索的興趣,本文為文的動機在此。
全文分三部份:壹、導論;貳、本論;參、結論。
第一部份導論。簡單的從幾方面去尋找有關此問題理論上的線索。
第二部份本論,本論計八章。第一章綜論邊區的歷史發展與地理環境,著重在陝甘寧邊區之建立與發展之過程及邊區環境之概述;二、三兩章,就其邊區內各級政府與議會之組織、職權及其作用論述,以透視其「自由、民主」之真意。 第四章邊區司法,由其司法組織及其實際運用情形,以析論其司法之政治意義;五、六、七章,分述其在經濟、財政、土地方面之措施。所以分列三章,一者探討其經濟生產情形,其如何「改善」邊區之貧瘠與落後?一者探討其財政上之收支情形,以及剖析此時期之財政政策如何?一者探討其是否為「農村土地改革者」?第八章教育與文化,其教育與文化之方針與目的何在?「大」、中、小學之所謂幹部教育,是否環繞著群眾教育及群眾思想改造這一原則運行?
總之,邊區政府種種政治上之措施,名稱或仍沿舊習、或模仿新辭,但卻多已賦予完全不同的內容。
第三部分結論。就本論所述各章及其有關問題作若干點總結,以藉此探究這一時期之共黨真質。
本文本論,除第一章外,其它七章論事所涉及之時間,皆起於民國二十六年九月,至於民國三十六年二月(胡宗南將軍進入延安)止。雖陝北曾經國軍一度規復,但以後之變遷發展,因已屬戡亂戰爭時期,非本文所能涵蓋。
撰寫一特殊形態之政府已頗不易,因無從從昔人著作中吸取經驗;而撰寫共產黨在某一特定時期策略運用下所產生之特殊形態之政府則更咎。如以邊區政府而言,其表面宣稱是國民政府屬下之地方政府,究其實則遠非如此。因而,資料之應用、分析與比較,皆倍增困難。且共產黨慣好宣傳,只求能達到目的而不問手段。故其資料往往雖指同一事件,但因發表之人時地之不同而說法不一;另如其他方面之記載,或限於當時之客觀環境,也常常有些資料並不完全確實。所以,如想探索某些事件之真象,在材料取捨與論證方面,確令人煞費心血。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深獲劉師雨生之諄諄指導,或予思想上之啟迪;或予材料上之提供。而本所吳主任叔心師之多方照顧與激勵,筆者始得有此充沛體力完成此三十餘萬言之著作。另郭師華倫在重要章節處之提供意見,及陳師森文之屢次接談,此皆深為筆者所感激者。
本文所用資料,大多取材於青潭資料室。故對資料室諸先生之長期給予便利,特別是林文岳先生的協助,謹此表示謝意。另有部份資料則取材於本所圖書館及其它許多藏書機構。
本文因受資料蒐集不全的限制,且在此短短十閱月中,從資料之選擇、閱讀、摘記、製卡,至正式撰文,時間過於匆促。再者筆者學識淺陋,本文觀點容有不周及錯誤之處,定所難免,尚望長者與先進不吝惠予教正,俾後日得以有所改進。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9297
Creators侯家國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