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全球化之下外商與地方政府的關係-以青島韓商為例

近年來,「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詞已成為非常熱門的課題,其涵蓋的範圍包括了政治、經濟、文化等面向。中國大陸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進入世界經濟體系裡,其自身的變化和發展與世界潮流是已經分不開的,而中國大陸放權讓利改革的結果,地方擁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亦使地方加入全球經濟的脈絡中。本研究則將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置於經濟全球化下的脈絡加以觀察,關注於中國大陸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進行自身經濟體制的改革與發展,同時藉由外資進入的過程來凸顯其地方經濟發展模式的特色,最後並點出外資對於大陸經改所產生的影響。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外資-中央-地方政府之間三角關係的互動與影響;並以韓資企業為研究主體,探討其在中國大陸山東省青島市之投資狀況。韓國製造資本的發展經驗一向是東亞新興工業國家發展典範中的重要一環,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趨勢,韓國資本也紛紛外移,並以中國東北作為主要選項之一。在這過程中,韓國企業對外投資的策略為何?其在中國大陸所採取的經營模式有什麼特別之處?而當地政府與韓國企業之間又存有什麼樣的互動關係?本文將針對上述環節加以深入探討。
韓商自1988年起,開始直接投資於中國大陸,1992年兩國建交以後,投資企業及額均急速增加,至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曾一度減少,但是馬上恢復到原先的速度。韓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下,與韓國隔海相望的山東半島青島地區也成為開放區,並採取了一系列的開放政策,與其他開放城市一樣,給外交很多優惠,吸引外資。其結果,韓商成為最大投資國家。1989年開始的對青島的投資,與對中國其他地區的投資一樣,1992年兩國建交以後,投資企業及額均急速增加,至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曾經一度減少,但是馬上恢復到原先的速度。韓商的投資地點集中於以青島為主的山東半島,主要是因為地理因素,距離近使得物流成本降低。
韓商對青島的投資,以世界體系角度來看,韓國原本是資本輸入的半邊陲國家,後來成為資本的輸出國,而中國大陸的成為資本你輸入國,兩國之間形成分工關係。
改革開放後,由於中共中央採取放權讓利的做法,這使得青島市政府開始有能力規劃地方經濟的走向,進而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主體。財政分灶吃飯到分稅制改革,使得地方的經濟能力增強;經濟決策權的下放做使地方增加對外資的影響力;不平衡的區域開放政策,引入國外生產要素來發展經濟,各地區的開放政策有很大的差別,開放區域相對於非開放區域,有更多的機會以各種靈活的政策發展經濟。這些改革開放的措施讓地方政府取得了與外資合作或制衡外資的各種資源,包括財政、決策、立法權的取得,成為地方經濟的主體,而投資青島的外資企業在發展初期面臨了各種市場與非市場限制,使其必須憑藉地方政府的奧援才能發展。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4260506
Creators孔裕植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