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台灣南部綠色政治版圖之研究

從2001年的縣市長選舉之後,「北藍南綠」就成為描述台灣藍綠政黨勢力版圖最常見的詞彙。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有系統地,並且較深入地檢視這種說法,並且探討背後的因素。我們認為如果「北藍南綠」真的存在,可以從社會系絡因素的角度去進行探討,當民眾處於相似的外在環境下,容易發展出相似的需求與利益,他們會傾向透過同樣的有色眼鏡去看這個世界。北部民眾之所以投藍,是因為他們處於泛藍優勢的系絡環境中;相對地,南部民眾則是處於泛綠優勢的系絡環境中。

本研究首先討論台灣選民外在環境的轉變。在政治民主化之前,選民所處的系絡環境只有單一的「藍色」,經過1986~2000年的政治民主化之後,因為黨禁的解除、選舉競爭的全面開放、媒體管制的鬆綁、廢除刑法一百條及國民黨動員機制的弱化,使得民進黨的論述得到發展的空間,才讓「南綠」有發生的可能。接著本研究透過單次選舉結果及政治版圖分析台灣的「北藍南綠」現象。研究發現泛綠陣營在南部地區不僅是整體得票率有所增長,而且在縣市層級、鄉鎮市層級都可見綠化的現象,綠化的範圍逐年擴大,並非集中在單一縣市或少數鄉鎮市。

最後我們透過選民所處社會系絡的南北差異,以及社會系絡對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探討南部綠色政治版圖形成的選民行為因素。研究結果發現,南部與北部的選民的確處於相當不同的系絡環境當中,北部的社會系絡偏藍,南部的社會系絡偏綠,而多層模型也確認社會系絡對於選民的投票抉擇有顯著的影響,因此造成了「北藍南綠」的選舉結果。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4252501
Creators周應龍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