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我國外人投資問題之研究

金德柏格氏(Charles P.Kindleberger)認為資本不僅被視為經濟開發過程的中心,且為其關鍵因素。因此,資本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資本在先進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經濟過程中,的確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開發中國家之長期陷於貧窮的惡性循環(The 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係因為其國民所得低,消費傾向高,國內資本無法蓄積,又無外國資本的注入,以致長期間經濟發展無法推動。當今,開發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許多問題,其中最重要者,厥為資金缺乏與技術落後。在技術方面,可經由研究發明、購買專利權或技術本身、與外國技術合作等而學習或獲得技術,解決之道較易;然而,在資金方面,因開發中國家,大都本身資金極端缺乏,國民所得僅夠餬口,遑論儲蓄,國內資本即無由蓄積,長期間受貧窮的惡性循環所束縛。因此,資本的籌措不得不借重於外資與僑資;在借用外資與僑資以發展本國經濟的過程中,衍生許多問題,諸如本國資本被排斥、本國國際收支於外資撤回時益增困難、租稅上之差別待遇、本國經濟主權、資源錯誤分配-勞力剝削、外資廠商承諾與契約問題、是否處於公平競爭的地位、技術合作問題、本國經濟與社會政策是否能與外資相配合、商標授權問題、協助本國經濟發展問題等等,本文將逐一討論並試擬對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經濟上起了顯著的變化,開發中國家覺醒,國際經濟合作運動展開,先進國家基於人道主義及本身利益,協助開發中國家發展經濟。各開發中國家亦普遍認識,唯有致力於經濟發展,才能使國家富強,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因之,各國紛紛投入經濟發展大競賽的行列,絕大多數國家都採行計劃型的發展方式,有計劃的發展經濟,訂定各種辦法與制訂政策,用來鼓勵有助於經濟發展的各項活動,而開發中國家均普遍缺乏推動經濟發展的資金與生產技術,因此,各種吸引外國人投資的辦法陸續制頒,將吸引外人投資列為經濟上施政重點之一,甚至不惜犧牲本國的利益竭盡所能歡迎外資,而外國資本,一時成為天之驕子。外國人動輒以不來投資為要挾,訂出許多不合理的契約,嚴重損害本國經濟正常發展,甚或有淪於被外人控制之虞。爾後,落後國家與先進國家逐漸覺醒,先進國家不再以徒顧自身利益為能事,落後國家亦逐逐漸重視本國的經濟主權,認為外資事業僅能居於補充與示範的地位,不能控制本國經濟發展的命脈,應以借助外資扶植本國企業為主。外人投資問題遂被重視與熱烈討論,期能訂定一種雙方互惠的投資方式與合作辦法,以前所產生的各種外人投資問題逐漸地被合理解決,資本輸出國與資本輸入國的立場也逐漸相符,國際經濟活動益趨頻繁,國際關係也愈密切。
我國經濟發展程度被列為開發中國家,目前經濟發展最大的問題仍在於資金缺乏與技術蒎落後。政府自民國卅八年遷台之初,由於台省財政負擔驟然深重,引起嚴重的物質缺乏,通貨膨脹,國際收支無法平衡,當時即傾全力穩定經濟,不使再惡化,其後由於美援的支持,經濟慢慢穩定,遂著手於制訂經濟發展計劃,民國四十二年開始實施四年經建計劃,四十三年頒行「外國人投資條例」,四十四年頒行「華僑回國投資條例」,四十九年公佈「獎勵投資條例」,五十一年公佈「技術合作條例」,促進本國人及外國人投資並引進外國技術,推動台灣的經濟發展。又於國內國外成立投資服務機構,加強宣傳及服務外國投資人,俾吸引外國資金,加速台灣經濟的發展。據統計,自民國四十一年至六十年,華僑及外國人來台投資金額超過六億美元,今後每年來台投資的金額亦必逐年遞增中,外資事業在台灣的經濟地位也愈形重要,與本國企業的關係也愈密切,對台灣經濟發展,幫助也愈大。然面對著日益增加與茁壯的外資事業,應重視其發展與其所產生的問題,俾利用外資來發展經濟,有其利而除其害。本文即對於日漸增加的外人投資與日益繁複的外人投資問題,作一客觀的分析與檢討,以對逐漸在台灣經濟社會中占著極端重要的外人投資事業引起應有之重視,而未雨綢繆,制訂辦法,處理外人投資問題,雙方均能互惠互利。
本文共分為六章,討論我國外人投資問題:
第一章緒論部份,劃定本文研究範圍,係以政府遷台後廿餘年來外國人在台灣投資情形為對象,蓋台灣為一海島經濟,國際貿易發達與否,為經濟命脈所系,本身資金缺乏,人民原本貧苦,經濟力量脆弱,本國資本的蓄積與外資的引進,為整個經濟活動的重心。第一節以後部份,對資本的涵義,作一概括的分類與介紹,並引用金德柏格氏對資本所作的解釋。其次分析內資與外資的區別,內資係指國內資本,包括國內私人資本與國內公共資本,亦即一國總生產出來的財貨減去該國所消費的餘額,也就是該國所現存的直接財與間接財的總量。外資係指外國人的資本,包括外國私人資本、外國政府與公共機構的資本。內資與外資不僅來源不同,對本國資本供給的影響不同,對該國經濟發展具有不同的效果與影響。其後,再敘述外人投資的演進,將世界各國外人投資以兩次世界大戰為準,劃分為三個階段來說明其演進之經過情形。第一階段為國際間私人長期投資活動的極盛時期,第二階段為國際私人投資的低潮時期,第三階段,即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間的投資由間接投資逐漸轉變為直接投資,又直接投資的內容,由石油等採掘工業轉向製造業。最後,說明外人投資的種類及其對資本輸入國之影響。
第二章介紹外人投資對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之影響,就外人投資誘因-商業利潤、政治目的及國際經濟合作等,加以分析說明其性質,並闡述外人投資對開發中國家資本形成、國民所得、就業機會、政府稅收、國際貿易與國際收支、貿易條件與外部經濟之影響。再者,對當今世界各國外人投資所遭遇的先天性及人為的或為經濟性或非經濟性的障礙與獎勵作一總括的分析。各國環境不同,對於外人投資的限制與獎勵措施亦不同。
第三章談到近廿餘年來台灣外資政策及投資環境與外人在台投資概況,係就各種有關外人投資法令,說明台灣的外資政策,包括以前施行的措施,修改的情形,以及今後的趨勢。環境變遷,各種有關法令必需隨時修改,方能反映其積極性的寬嚴意義,並能避免舊法律無法解決新問題的窘境。其次,再就台灣各項公共建設、政治環境、社會情況、教育水準、人力資源以及有關鼓勵與限制措施等客觀事實,說明台灣的投資環境。然後,就各項統計資料敘述廿餘年來外人在台投資概況,俾得一全面性、概括性的瞭解。
第四章檢討我國外資政策,先就外資實際所發生的效果加以剖析,再提出外資在台灣所產生的各種問題加以檢討。
第五章說明外資有效運用之方法與改進意見,針對台灣現階段的外資政策與現行各種辦法及措施提出改進意見與興革措施,以有效運用外資,冀得外資運用之利於最大,期將外資運用之弊端減至最小。
第六章結語,乃作者對當前國際情勢的演變及國際間各種經濟的與非經濟的(如政治的)不利因素,如美元貶值、日圓升值、各開發中國家彼此的激烈競爭、開發中國家經濟結構不利於國防競爭以及歐洲區域性經濟同盟等,及一九七○年代的台灣經濟問題-最重要仍然是資金問題,加以分析並預測其發展。
本文討論範圍涉獵甚廣,問題亦甚繁複,撰者才疏學淺,且初次習作,疏漏之處難免,尚祈師長先達,不吝指正是盼!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9165
Creators謝昭良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9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