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由敘事理論角度分析媒介對「二二八事件」的報導

在解嚴之前,「二二八事件」是個不能公開討論的禁忌。在政治氣氛逐漸開放後,要求公開討論「二二八」的呼聲浮現,媒體自不會外於解嚴後蔓延開來的二二八「討論熱」與「翻案風」,因此,探討解嚴後的大眾媒體(特別是報紙)如何呈現「二二八」便有其價值。本研究以「敘事分析」的角度,探析大眾平面媒介對讀者「說什麼樣的二二入故事」,以及「如何述說」。採取這樣的研究角度,代表了研究者之觀點,認為新聞敘事對事件所提供的意義與其鋪陳意義的方式密不可分,互為表裡。本研究在樣本的取擇上,以「中國時報」和「聯合報」在1991年到1998年間,兩報對「二二八事件」的來龍去脈描述甚詳的10則新聞進行敘事分析。分析架構則從媒介「二二八」敘事的「核心情節」(說什麼故事)與「論述方式」(如何說故事)兩方面著手。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媒介「二二八」故事的核心情節,乃是從「民眾」而非官方的角度出發,著重描述人民被政府方面莫名逮捕殺害的情節。本研究所分析的媒介內容大都呈現如此的核心情節,而媒介二二八敘事的摘要部分(標題與導言)也都明確指出此-核心情節,我們或可稱這種情節因果連結方式是媒介對「二二八」敘事的「優勢敘事模式」。而與媒介「二二八」優勢敘事模式在事件的因果連結或是觀察角度不同的故事版本,在媒介土要不是隱沒不彰,就是其敘事重點與角度會被轉移到民眾的那一方。
二、媒介敘事文本鋪陳故事主體的方式,乃是要致力配合、強化與彰顯「無辜人民被政府莫名逮捕殺害而受難」的故事核心,這又可從文本中的衛星行動、敘事者與媒介二二八敘事的真實表現等三方面分析:
(一)、在衛星行動的描述上,強化「民眾是受害者,政府是加害者」的故事核心,包括:詳細描述當時民眾遭軍警無理暴虐對待甚至殺戮的過程與情景、指出當時政府態度的荒謬、蠻橫與無理、描述民眾作為受害者的善良無辜,以對比於政府態度的蠻橫;以及受雞者家屬在經過二二八之後家道陡落、處境淒涼,甚至禍遺子孫等,同時並以「在民眾被政府逮捕殺戮的情節上著墨甚多」、「在敘述時以『被動態』方式突顯受雞者、主要行動及行動者在二二八故事中的重要性」以及「事件的責任在政府,不能歸咎於省籍」三點深化故事核心與故事教訓。
(二)、在故事的敘事者角度上,著重民眾的角度,呈現民眾版本的二二八故事,讓民眾為故事定位,而不重視官方的解釋觀點。
(三)、在媒介的二二八敘事中,儘管記者未能親眼目睹,但一方面基於新聞必須報導事實的原則,另一方面又為了要配合故事核心,因此必須要以各種方式向讀者證明,媒介所呈現約二二八故事「是事實」。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2121
Creators葉斯逸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