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吳宓及其文學思想研究

摘 要

回首百年來的五四研究,我們將會發現五四文學革命作為一研究議題,在共時性與歷時性的交會點上,不但充滿了豐富的意義,也蘊含各面相與各角度的解讀。五四時期是一多元文化交盪,整合的時期,然而至今為數眾多的研究,不論是將五四運動視為一涉及政治、社會各方面發展的學生運動,或者純粹探討文學革命為主的新文化運動,都不免有將五四開放多元的文化思潮簡化的傾向,且缺乏與世界性思潮比較研究的視野。尤其普遍為許多研究者所習而不察的傾向是忽略了五四思潮除自由主義、科學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外,尚包括了對西化充滿反省力量的文化上的保守主義。他們提倡以中正之眼光,在尊重中國傳統的前提下,促進東西文化的融合交流。其中,1922年創刊的《學衡》諸人,都以提倡保存固有文化以救國為職志,且對於研究發揚國學新知貢獻良多,其中,主編《學衡》的吳宓,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但是過去的評論者討論這些論爭的出發點,還是多傾向於將吳宓與學衡派以五四新文化的反對者視之,並將他們兩派的論爭,看作是現代和傳統對立,以二元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因此《學衡》被當作是反對新文學運動的雜音,是大時代洪流裡的一條小支流。過去這種普遍的看法,往往不能對這些保守的國學學者的學術思想,提出具體的研究,遑論思考其作為激進思潮制衡器的重要意義。在五四人物與思潮的研究中,他們對於吳宓的看法,被研究者因襲沿用了數十年。這種對於五四新文學運動的主流論述之所以形成,是在五四多元思潮的交鋒下,歷史選擇的結果,自有其複雜糾葛的因素,條件與機遇。但近年來,吳宓研究成為一門學術熱點,吳宓的評價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反而成為了反傳統到接續傳統的轉折點。在這一冷一熱之間,有許多有趣的問題有待我們的解讀。
本篇論文之寫作目的,主要乃從整理吳宓的日記、詩文創作及論文出發,試圖研究吳宓的生平、交遊、文學主張及其思想淵源。並透過對吳宓與《學衡》雜誌之研究,重新考察吳宓與《學衡》及新文學運動論爭之間的關係。此外,借由考察吳宓,筆者也希望能從吳宓研究開始,為學者研究五四時期紛歧思潮,及新文化運動的論爭史,提供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空間。
從吳宓這一極具矛盾性的人物身上,我們重新認識了這群在五四運動中,一向被忽略漠視的知識份子。這些「吳宓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撰寫中面目模糊,長期受到忽略,然而分析吳宓文學思想的形成及其心路歷程,我們可以發現,透過對於文學革命的對立面之個案研究,我們更清楚地認識了文學革命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性質與意義。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9151019
Creators陳碩文, Chen Shuo-We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