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吳宓及其文學思想研究

陳碩文, Chen Shuo-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回首百年來的五四研究,我們將會發現五四文學革命作為一研究議題,在共時性與歷時性的交會點上,不但充滿了豐富的意義,也蘊含各面相與各角度的解讀。五四時期是一多元文化交盪,整合的時期,然而至今為數眾多的研究,不論是將五四運動視為一涉及政治、社會各方面發展的學生運動,或者純粹探討文學革命為主的新文化運動,都不免有將五四開放多元的文化思潮簡化的傾向,且缺乏與世界性思潮比較研究的視野。尤其普遍為許多研究者所習而不察的傾向是忽略了五四思潮除自由主義、科學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外,尚包括了對西化充滿反省力量的文化上的保守主義。他們提倡以中正之眼光,在尊重中國傳統的前提下,促進東西文化的融合交流。其中,1922年創刊的《學衡》諸人,都以提倡保存固有文化以救國為職志,且對於研究發揚國學新知貢獻良多,其中,主編《學衡》的吳宓,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但是過去的評論者討論這些論爭的出發點,還是多傾向於將吳宓與學衡派以五四新文化的反對者視之,並將他們兩派的論爭,看作是現代和傳統對立,以二元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因此《學衡》被當作是反對新文學運動的雜音,是大時代洪流裡的一條小支流。過去這種普遍的看法,往往不能對這些保守的國學學者的學術思想,提出具體的研究,遑論思考其作為激進思潮制衡器的重要意義。在五四人物與思潮的研究中,他們對於吳宓的看法,被研究者因襲沿用了數十年。這種對於五四新文學運動的主流論述之所以形成,是在五四多元思潮的交鋒下,歷史選擇的結果,自有其複雜糾葛的因素,條件與機遇。但近年來,吳宓研究成為一門學術熱點,吳宓的評價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反而成為了反傳統到接續傳統的轉折點。在這一冷一熱之間,有許多有趣的問題有待我們的解讀。 本篇論文之寫作目的,主要乃從整理吳宓的日記、詩文創作及論文出發,試圖研究吳宓的生平、交遊、文學主張及其思想淵源。並透過對吳宓與《學衡》雜誌之研究,重新考察吳宓與《學衡》及新文學運動論爭之間的關係。此外,借由考察吳宓,筆者也希望能從吳宓研究開始,為學者研究五四時期紛歧思潮,及新文化運動的論爭史,提供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空間。 從吳宓這一極具矛盾性的人物身上,我們重新認識了這群在五四運動中,一向被忽略漠視的知識份子。這些「吳宓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撰寫中面目模糊,長期受到忽略,然而分析吳宓文學思想的形成及其心路歷程,我們可以發現,透過對於文學革命的對立面之個案研究,我們更清楚地認識了文學革命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性質與意義。
2

無錫國專與傳統書院的轉型

唐屹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1921年創立的無錫國專為考察核心,剖析傳統書院的轉型在現代中國學術發展脈絡中扮演的腳色,並藉此勾勒橫向聯繫的學術網絡。同時,亦以唐文治為主軸,連結承接傳統與注入新學的時間軸線。咸同時代理學思想復興後形成的學術潮流,透過王祖畬的傳承,在唐文治身上看到理學思想的延續。 除緒論與結論外,第二章以時間為主軸貫串前後,輔以制度的演變進行析論,從清代以降的教育發展脈絡展開介紹。第三章針對無錫國專的創建與發展進行論述,並運用量化分析法,從另一個角度觀察無錫國專。其次,討論部分重要師生,以說明教學情形、相關學術活動、與求學期間的回憶和學習心得。第四章深入分析無錫國專師生們內含的思想核心、教育理念和文化價值體系。第五章針對具有文化保守主義色彩的無錫國專及其師生,與新文化派學者進行比較研究,希冀藉由雙方的對照,深入瞭解無錫國專的特點,與當時的學術氛圍。 無錫國專創立以來,歷經抗戰期間的顛沛流離,仍講學不輟,在精神領袖唐文治帶領下,始終維持其教育理念。唐文治以紮實的教育方式培養人才,無形中延伸無錫國專的影響力,至今仍有不少學者係出自無錫國專。在東南大學遭逢幾番改制、學衡派學者內閧不止、四散飄零之際,無錫國專尤可視為反新文化派之堡壘。
3

梁漱溟的文化觀及其致用論

吳雅文, WU,YA-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被譽為「中國最后的儒家」的梁漱溟先生,其一所努力的志業是結合知識建構、德行修養、外緣事功三者而密不可分的,然而時人談論梁氏,卻往往偏於其一而忽略其二,未能掌握梁氏對儒家內聖外王理想的實踐精神,本文研究目的旨在探討梁漱溟先生所建構的文化理論,其內涵、意義與影響,并檢視其落實在社會文化改造運動--鄉村建設上實踐的情形,從而彰顯梁氏踐履篤實的古典儒家精神,并試圖為處於傳統與現代十字路口的中國知識分子尋找定位。文凡五章,約八萬言,各章大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及旨趣,并陳述研究之步驟與論述之程序。末并介紹中西學界已有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梁漱溟的生平及著作。本章從梁漱溟的家世與所受教育明其學問與個性之由來;從其早年思想的轉變歷程,明其關懷傳統、發揚儒家學說之故;從其政治生涯以烘托其救國熱忱與不屈之風骨,最后介紹其四本重要著作。 第三章:梁漱溟的文化觀。首明其文化觀產生的時代背景。次論其文化觀的哲學基點;進而探討其對東西文化的比較;末談其對傳統中國文化的解構。 第四章;梁漱溟的文化致用論--鄉村建設。首明其為重實踐不空談的「行動中人」;次論其鄉村建設的目的與理論。末通盤介紹其鄉村建設事業的情況。 第五章:結論。就梁漱溟是否為「文化保守主義」者析論,并重新檢討梁氏事功的成敗,最后予其應有的時代意義與歷史評價。

Page generated in 0.0243 seconds